如何高效地閱讀一本書?
看到這個問題,我腦子里就想到了三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深閱讀》。
很多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會用這幾本書作為參考。當然其中有很多可取之處,不過閱讀這回事,因人而異,所以我決定將自己的閱讀方法分享給大家。
1、選書看書就像吃飯一樣,缺什么就補什么吧。
比如讀文學類書籍,我能讀到人性的陰陽,對自己也有更深的了解 ;讀歷史類的書籍,了解過去,對現在會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讀哲學書籍,看事物直接看到本質,更加理性。
比如我是個理財盲,就拜讀了《窮爸爸富爸爸》和《小狗錢錢》,書中的內容提升了我對理財的認知,然后我就想進一步了解關于理財的知識,開始搜羅更進一步的理財書籍,列出一個書單來。
說到這里,我的閱讀計劃都是主題閱讀類型的書單。
所謂主題閱讀,就是針對某一個主題,我們去閱讀好幾本書,然后將這些書中的知識串聯起來。
為什么要進行主題閱讀呢?我分享自己閱讀的小故事:
比如我最近特別想了解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然后我就找到了狄更斯的作品。閱讀的順序是《雙城記》、《遠大前程》、《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當我讀完之后,發現這個閱讀順序有問題,應該把《大衛科波菲爾》放在最前面,因為這本書是狄更斯半自傳的小說)。
可是如果我講狄更斯的這四部小說放在1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去閱讀,那么我很難將狄更斯的作品串聯起來,不會發現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更不能了解狄更斯作品創作的變化。
關于外國文學的閱讀,有一個細節要特別注意:譯本很重要。
舉個例子:在對《雙城記》的譯本進行選擇時,我在網上查詢多次之后才確定了宋兆霖的譯本。在閱讀過程中,簡直嗨翻天,這個譯本真的是神級譯本。
對于國外的自我提升類書籍,譯本不會很多,畢竟沒有文學那么懸乎。
假如想讀自我提升的書籍,我們可以為自己列出一個書單來,比如《原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窮查理寶典》,《把時間當做朋友》等等。
切記,在選書過程中要謹慎。當我對一本書有閱讀的欲望時,我會優先在豆瓣上看一下這本書的評論,包括短評,書評和讀書筆記,然后決定有沒有必要閱讀這本書。
在這里也要提醒一下,有一些書籍打分挺高的,但是實質內容和分數有很大的差距,以至于在評論中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有一個原因就是一些書籍會采用送書約評的方式來提升書籍的形象。所以,我們要仔細的甄別書籍內容的優劣。
當我們在選書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那么會導致一個錯誤:本來可以讀一本適合自己的書,結果卻將時間放在了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上,這無疑增加了我們的時間成本。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
在購書的過程中,要保持理性的腦子,這句話是告誡我自己的。因為我以前買書都會以“箱”為單位的,結果是有些書過了好幾年也不會去看,太浪費錢了。
沖動是魔鬼。有計劃的選書和購書,按部就班的閱讀就可以了。
2 閱讀說完選書,現在就該說我的閱讀方法了。
插一句:讀書不求速度,而要注重質量。
記得我剛養成閱讀習慣的時候,第一年我讀了一百多本書,平均1-2天讀一本書。可是讀完之后就扔到了腦后,我還有一種虛假的成就感:嗯,不錯,我又讀完一本書了。
可是,我沒有問自己:這本書講了什么?對于書中的內容,我自己有什么想法?這本書對我有什么幫助嗎?
這三個問題,在當時的我看來,答案都是“不清楚”。
以前我還買紙質書,現在主要以Kindle為主,因為到哪里都可以看(主要為了省錢)。
對于每一本書,我都會看兩遍。
首先我會通讀一遍,對整本書有個大概的了解,同時知道哪里是重點,哪些細節應該抓住,并且文中重要的內容要進行標記。
然后第二遍需要精讀。對于文章的脈絡和關鍵點全部展現在思維導圖中,并且可以加上自己的觀點和評論,或者有素材和書中內容有很強的關聯性,那么就需要記錄下來(這一點對后續的寫作很重要)。這樣在后續輸出的過程中就有了很可靠的依據。
我們不要對自己的記憶力太過自信,再好的記性也比不上記錄下來。
當一本書讀完之后,我會增加兩個文件:思維導圖和讀書筆記。
用Kindle做的讀書筆記,我會直接復制到有道云筆記中。
在有道云筆記中,我會將每一條摘錄的筆記進行評論,寫上自己的心得體會。其實這個方法來源于《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只不過書中提到的是摘錄與評論交替進行,而我是先摘錄,然后評論。
如果自己對突然對摘錄的內容有靈光閃現,我不會擔心。因為在做思維導圖的時候,我會將這個靈感記錄下來的,這樣就不會將個人想法遺漏。后續,我會把這個靈光閃現的內容復制到有道云筆記中。
3 輸出閱讀就是輸入,寫作就是輸出。
這就好比在北方的農村,冬天會在院子里屯著很多的白菜,這是為了過冬準備的蔬菜,這就是輸入。假如白菜總是屯著不吃,那么等天暖和了,白菜全爛了,所以吃白菜就是輸出。
讀完一本書,腦子里會有很多的想法在亂竄,有時候竄的我很難受,非要把它們寫下來不可。在寫的過程中,腦子里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想法,這就是將知識在腦子里過濾,然后思考之后產出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所謂輸出,其實沒有太嚴格的要求。我們可以寫讀后感、書評、講書稿、拆書稿等等,這完全根據自己的想法而定。
讀后感屬于自嗨型的,取悅自己就OK了;
書評是有大致的框架,取悅讀者在第一位;
講書稿就是將書中的內容進行壓縮,用幾千字把精華講出來;
拆書稿就是將書拆成1+N+1,具體可以參考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
不管采取哪種輸出方式,都需要將書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想法相結合,就好像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
沒有輸出的閱讀,在大腦中不會留下痕跡。
當我們對一本書進行輸出之后,就會增加對這本書的印象,以至于其中的關鍵內容可能會一直刻在腦海中,或者當自己想起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會想起這些關鍵的內容,而不是空空如也的大腦。
每天手機需要充電放電,我們的大腦也需要輸入和輸出。
4 溫習對于經典的書籍或者對自己很有裨益的書籍,讀兩遍是遠遠不夠的。
在閱讀完每一本書之后,最后在我們腦子里能留下的知識大概也就5%左右。如果長時間不去溫習,那么這5%也會慢慢消失,這就是浩賓斯遺忘曲線的規律。
我的溫習方法如下:
思維導圖溫習:將一本書的思維導圖找出來,用上5-10分鐘就可以看一遍了;
讀書筆記溫習方法:我將有道云讀書筆記在打印店用A4紙打印出來,然后裝訂成一本書。只要自己想看,隨時都可以翻出來,況且里面還有自己的心得體會,讀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在溫習的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想法,這樣就可以在有道云筆記中來添加了,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感覺吧。
溫習的頻率:我一般會在每個星期抽出一些時間,專門看思維導圖和讀書筆記,主要是讀書筆記耗費時間較多。
寫了這么多,上面的內容都是關于我自己的閱讀方法,只是希望能夠對愛好閱讀的人能夠有所幫助。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方法,并且方法也不會一成不變。
千萬不要刻意去模仿別人的閱讀方法,而是要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假如你剛走上閱讀這條路,那么在文章開始我提到的三本書很有啟發性,但是不要生搬硬套。
不要著急,閱讀是個慢功夫,我已經做好了一輩子的準備了。
匆忙之中寫完的,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我會繼續修改的。同時希望大家能夠指正,分享自己的閱讀方法。
求點贊,求關注,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