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感覺中國的程序員職業生涯都很短?
IT行業,特別是程序員的職業生涯很短,想來有如下幾個原因。
IT行業技術更新快應用層程序開發,是技術更新很快的行業。剛掌握了老技術,新技術就出現了。新技術比原來的效率高,成本低,后發優勢反而更明顯。因而沒有跟上技術潮流的人,就會被淘汰掉。
原創性的缺乏實際上,國內的IT行業,很少見原創的技術。而原創,意味著更多的機會。這些核心的東西掌握了,就能持續發展下去。比如Linux系統,發展了30年,很長時間都是一個人為核心。而這種核心技術的掌握,不但在技術上構筑了競爭門檻,在市場上也建立了主權地位。
而國內的都是快餐式技術,很快被復制,因而進入紅海競爭狀態,這時候拼的不是技術了,是更低的人力成本。而大齡的程序員,成本一般都比較高。
一家獨霸的壟斷特別是互聯網行業,經常是前3位生存法則。一個行業只能存活下來最多3個企業,而只有第一位的才能比較好的生存。大企業與小企業間,不是協作,而是競爭。歐美的小企業,經常是在一些很窄的領域做的很好。大企業經常是合作或收購的方式進入新的領域,而國內的大企業,是直接仿制,然后靠資本實力,即使免費,也要搶占市場。因而,小的企業很難生存,也不能由這些小企業中的資深程序員去持續維護、發展某些技術。
國外個人在維護的應用很多,維護超過20年的也不少,通過各種方式,能夠持續發展。反觀國內,基本沒有。小而精的企業,不能生存,大齡的程序員個體,也很難通過這種方式維持程序員生涯。
知識產權保護的欠缺最明顯的是操作系統,有多少人的操作系統是正版付費的?操作系統都是盜版,更別提其上的應用。
因而很長時間,通過開發產品化軟件,基本不能生存。這也造成了技術積累的欠缺。不能通過開發變現,那高齡程序員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隨便都能從各種渠道拷貝源碼或破解程序,開發的價值被大大低估。程序員的價值也就得不到體現,因而國內如果不能轉管理,高齡程序員就面臨著淘汰。
程序員,本來是信息時代的鋪路人。我們的大環境,造成了低附加價值競爭。程序員的價值被忽視,職業生涯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