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哀嚎一片?
比特幣是被炒起來的價值,它缺乏社會公允流通貨幣的價值,僅僅只是一串虛擬數字,它背離了流通貨幣的市場規律。所以才會出現近期的比特幣大幅波動,全網24小時內49萬人爆倉,最大一筆爆倉價值逾2000萬美元,逾46億美元資金“灰飛煙滅”。
請注意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并不會憑空的“灰飛煙滅”,幣圈里實實在在投入的資金僅僅只是從一個人的口袋里,流向了另一個人的口袋里。“灰飛煙滅”的只是吹起的那一個個泡沫,既然是泡沫就總有一天就破滅。
從歷史的經驗上來看,一個泡沫周期可以分為孕育、繁榮、亢奮、困境、衰退五個階段。在泡沫達到至高點之前每個人都是吹泡泡的人,當然也不乏背后的操控者。每個人參與者都從不斷膨脹的泡沫中看到了不斷上漲的希望,這種不勞而獲得的超出了預期的收益,致使嘗到甜頭的人迷失自我深扎其中,也誘惑著身邊的這些人。
有些人只看到了它能賺錢的前半段,而有些人明知道凝視深淵很可能會被深淵吞噬還是想博一把抽身。最終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全身而退,而操盤的人在接近高位時早已經拋出套走了絕大部分的資金。絕大多數人都是傾家蕩產湊錢買教訓,成為了最終的接盤俠。
可見投資比特幣的人和賭徒無異。這里并不是否決了少量持有比特幣的這些人,就像鉆石、古董、字畫、游戲皮膚等,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情節,當你想賣掉它們時還能換來潛在的價值。但如果賭上身家性命,很有可能會變成最終的接盤俠。沒有哪個賭徒贏了之后馬上抽身而退,總是希望后面贏得更多,事實總是事與愿違。比特幣并不是一個保值的東西,價格浮動較大,炒比特幣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一夜變成窮光蛋。
比特幣到底是個什么東西?比特幣其實就是維持區塊鏈記賬系統的獎勵機制。如果沒有比特幣作為獎勵,沒有哪個組織、機構、個人愿意參與到記賬這么一件事情中來。礦工挖礦的目的是賺到比特幣,而對于整個區塊鏈記賬系統來說參與挖礦的人越多,參與賬本數據確認的人也就越多,區塊數據也就越安全。
最開始的時間,每次獎勵50個比特幣,每過4年時間獎勵減半:
2009-2012年,每次獎勵50btc;
2013-2016年,每次獎勵25btc;
2017-2020年,每次獎勵12.5btc;
按照這樣的規劃,到2140年左右,獎勵會變為0,比特幣總量約2100萬個。比特幣的稀缺屬性,決定了它會有升值的空間,也被很多人看重了炒作吹泡泡的前景。像極了過去的至尊QQ號,當微信出現后,QQ號的虛擬價值都陡然消失。
區塊鏈中那么節點記賬,那以誰的為準呢?中本聰想到了:區塊鏈的每一個節點通過“挖礦”來爭奪記賬的權利。
挖出來的礦通過驗證后,和賬本一起封裝,廣播到區塊鏈中,這樣就完成了記賬的過程。
“挖礦”其實就是利用機器來解一道數學題(不要試圖用人力計算),誰最先算出來最接近的結果誰就擁有了記賬的權利,當然也會獲得相應的獎勵。比特幣挖礦的算法,是對區塊頭做兩次sha256哈希運算,得到的結果如果小于區塊中規定的難度目標,即挖礦成功。
隨機數nonce可以從0試到2的32次方,直到出現的hash結果低于難度目標值,比如猜出來的值輸入后得到hash值前面40個都是零,而要求是前面35個0,那么肯定符合要求。
這時我們就會發現,比特幣這玩意和我們游戲背包的人物皮膚并沒有什么區別,有的皮膚可以爛大街,有的皮膚轉手就可以賣很多錢,但如果玩這款游戲的人少了,不管啥皮膚都一文不值。比特幣也是同樣的道理,它只是被有心人盯住了,然后炒作了起來。
總結比特幣的哀嚎是注定了的。荷蘭的“郁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17世紀奧古斯都郁金香球莖“期貨”在追逐奢華的荷蘭人中最終演變成了炒賣郁金香的全民熱潮,在1637年一株“永遠的奧古斯都”郁金香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一棟豪宅,是當時荷蘭人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泡沫是被一個運輸郁金香球莖的貨船上的水手戳破的,他把球莖當洋蔥煮了,最終還原了郁金香本來的價值,而最終持有“期貨”的這些人變成了接盤俠。1637年4月,荷蘭政府終止了所有的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郁金香交易,從而徹底戳破了這場空前的經濟泡沫。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但人們總是重蹈覆轍。這是不是很悲哀?正如《阿房宮賦》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p>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
認同我的看法,請點個贊再走,感謝!喜歡我的,請關注我,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