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南大副教授羅林姣擔任深圳某街道副主任?
【大川說量子HR】“主動屈才”背后是“大德有虧”
近日有兩則關于就業的新聞引發網友關注。一是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專業博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羅林姣,轉崗到深圳市南山區桃源街道辦任副主任、街區建設部部長。二是浙江杭州余杭區招錄公示名單里,全是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其中有8個崗位是街道辦。有人說,這么優秀的人才卻做街道辦工作,屬于大材小用,應該做些更有價值的事,可也有人說職業上是沒辦法“物盡其用”的,像很多名校畢業生初入職場也都是做一些普通基礎崗位,這些人能夠在各自崗位上把普通的事情做得不普通,就是人盡其才。面對這樣的觀點,站在人力資源的角度,HR你如何看待呢?
從表面來看,無疑這就是人才市場的機制在發生作用。人都有理性利己的本能,無論是南大副教授、還是北清碩博畢業生,他們無疑都是中國學術和教育市場培育出的“精英”,我相信他們的選擇也遠比普通老百姓要更加理性、更加思考全面:
一方面,國家公務員崗位雖然可能在工作的前十五年收入增長會不如民營企業,但確有太多自身的附加價值。比如公務員退休后收入替代率達到90%,而企業退休全國平均不到40%;再比如即使是個科級干部,因為掌握了一些公權力,也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不懂的可以去看看前陣子很火的網劇《三十而已》里面的小張主任;再比如公務員沒有35歲強退現象,反而還能提前退二線,拿錢不干活,最近湖南永州還有個舉報自己吃空餉13年的陳景云,就是感覺自己每年白拿7-8萬還太少了,竟然自我舉報了!…雖然體制改革了20多年,體制內飯碗的成色反而更“鐵”了。
另一方面,科研道路不斷沉淪,使得這條職業道路不斷折價。前一陣子,浙大的魏江教授批判了這種現象,大家一心想著跑立項、拿基金,潛心做科研的人變少了,處心積慮把同一內容包裝成不同項目的人多了;更可悲的是,如果你不具備跑動技能,即使你的項目很有潛力,也沒有發展的機會。教授為論文而戰、為基金而忙,無疑讓科研的職業道路蒙上陰影。前年西安動力研究院的張小平離職跳槽,甚至導致研究院希望國務院出紅頭文件制止;而這位據說離職就癱瘓了研究院一半科研項目的副主任,一年待遇不到20萬,肯定是比不上羅林姣主任了…
第三方面,再加上對未來幾年經濟不景氣的預判。穩定壓倒一切,穩定就是價值。況且今年新冠疫情,很多企業大幅降薪,而很多地方的機關工資還漲了,包括河北等地還開始推公務員的一周四天工作制試點。換做是你,估計也可能會做同樣的選擇。
羅林姣的選擇并不是孤例,而儼然成了“精英人群”的群體選擇。事實上2018年6月深圳市委組織部發布《關于深圳市選調緊缺專業人才到街道任職人選名單的公示公告》,一共從全國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科研院所選調了70人,擬安排到街道擔任處級干部。這些人里面有博士39人、碩士31人,具有高級職稱61人,羅林姣不過是1/70罷了。而那8個街道辦科員崗位的北清碩博士也是同樣道理,他們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老百姓都知道街道辦的活根本用不了他們能力的1/10。但現實是,同批次公告中,余杭區48個公務員崗位都是北清的碩博。
我國的教育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問題,其根本就是缺乏對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指引。前段時間,有個視頻廣為流傳:清華博士學霸“梁植”參加一檔節目,說自己擁有法律本科、金融碩士、新聞傳播博士的清華學歷,但卻為畢業以后做什么工作而困惑,希望導師支招。臺上作為導師的高曉松火力全開炮轟了這位學霸。直言梁植糾結如何找工作對自己更有利,格局太小。高曉松的原話是:“一個名校生走到這里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欲望,而是問我們你該找什么工作? 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來對你的教育?”
高曉松還援引了清華校長在校友聚會時的一個牢騷,“大家都在說清華現在的校風,跟那個藍什么技校沒有區別,就是教你個技能去找工作。”
同樣的感觸還來自北大的錢理群教授的親身經歷。他說自己曾在一堂課上遇到一個十分積極的學生,每次上課都一定坐在第一排,對他的講解點頭、微笑,讓他對這個學生很有好感。后來這個學生找了個閑暇又找錢教授暢談文學與人生,讓他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可塑之才”。不久,這個學生就突然提出——自己正在申請藤校,希望錢教授可以幫忙寫推薦信。在錢理群欣然應允,給出那封推薦信之后,這個學生卻消失了蹤跡——再也沒來上過他的課,也再也沒有私下里找他探討問題。他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這個學生的真實目的。
那么,高校精英集體涌入公務員系統的現象真的就沒有問題嗎?真的與我們無關嗎?我們是不是應該包容看待呢?恰恰相反,我認為一定要堅決反對,絕不能無原則的包容。借口“相信市場機制”,成了現象的推波助瀾者。時代的悲哀將會是每個人的枷鎖。
中國傳統智慧對此早有深刻見解,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中國人一直對于位高權重的人,有很高的道德要求。美國人民可以容忍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辦公室緋聞,但中國一個處長如果有情婦,那就是政治道路的末路。為什么出現這種現象?因為傳統中國人都知道,所謂“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是一脈相承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詞是錢理群教授在2012年專門提出的,這樣的人就是“大德有缺”之人。
街道辦的工作對于清北碩博士的才能來說,就是一種屈才。而這種委屈,很可能被他們在其他地方發泄出來。錢理群教授當年的原話是這樣的:“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這些人自以為很聰明,卻常常“聰明反被聰明誤”。從個人來說,其實是將自己套在“名利的韁繩”中,是自我的庸俗化;而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其對國家、民族的損害,是大大超過那些昏官的。
當社會有了這種資源錯配的時候,從一開始其實就種了不和諧的“因”,結出“惡果”的概率性必然是很大的。反正,我是不放心把社會公器交于這類利己主義者手中。這篇小結,也算是我表明態度的一種小小抗爭。如果認同我想法的,也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