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沒有不喜歡音樂的人?
在自然界里,聲音是剛需。聲音的需要是進化出來的,它更先進,有聲音機制的動物淘汰沒有的。假如你是耗子,聽力好你就可以知道敵人來了,假如你是豹子,聽力好你就可以知道肉來了。
目前不清楚植物有沒有聽力(優美動聽的輕音樂可以促進動物植物生長那種新聞從小就有,老李不知道真的假的),只講動物,動物又有近50個門類,我們人是脊椎類,屬于其中一門“脊索動物門”。門下分亞門,亞門下再分綱。我們人是歸為“脊椎動物亞門”,這個亞門還包括: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
其中,魚綱、爬行綱可能發聲是差了些,但聽力它們還是有的。
我們哺乳綱的聽力和發聲應該算是比較優秀,各自對聲音的需求因時因地也在不斷進化,各進化各的,比如蝙蝠,發聲和聽力就和別的哺乳綱動物不一樣,鯨也是。
進化不是刻意設計的,進化是偶然的。舉例說說偶然,比如古代我們人的祖先并不會去捉蝙蝠,我們耳朵對蝙蝠的高頻、那種聲色俱全的世界就聽不到了。若我們的祖先是活在另外一生態世界,需要抓蝙蝠,需要抓什么蟲子或別的動物,那可能我們現在的聽域會是另外一番情況,另外的多少赫茲到多少赫茲。外星人如果有音樂,正好是超聲波,我們就聽不到他們的音樂,對話也聽不到。正是聽不到,于是我們才叫它超聲波。它們也可能聽不到我們的。
發聲是另外的情況,蝙蝠把發聲當雷達用的這種是特例,大部分哺乳綱動物發聲應該是為了要和同類聯系。假如你是耗子,聽力好更重要,更能活下來,發聲是次要的。
動物聽力的發展級別應該優先于發聲能力,就是說聽力好會比嗓子好更重要。叫的歡,死得快;聽力好,跑得早。唱歌的人也比聽歌的要少。很多動物都有一對大耳朵,特別是食草動物。小動物的壽命并不長,學對話不太可能,也許就幾個復雜的發音習慣容易遺傳。而聽力能力的遺傳要簡單一些,聽力是硬件的,發聲內容則是軟件成分多一些。
會聽,是比較簡單的吧。
音樂應該是偶然進化出來的一種需要
在自然界里,大部分哺乳綱動物都會發出聲音,主要是作為信號存在。
第一類是情報信號(老鷹來了快跑),畫成聲波圖是比較不規則、難看的,高音為主,能量小,效率高。
假設人的祖先里有一只公猴子,它會模仿,會欺騙,會創作,那它是有生存優勢的。比如它學老虎叫,可以把一只母猴子的男朋友嚇跑,自己就可以笑納母猴了。
如果你喜歡看BBC的自然節目,這種情況并不罕見,很多動物都會模仿和欺騙。放在現在,那個本事是叫口技。
在泛神時代,人類還沒有把自己當神,自己是自然的一員,動物們都是好朋友。他們可能會嘗試著模仿動物的語言,骨笛就比較像鳥鳴,很多鼓就像獸叫。后來這些也許發展成樂器,卻沒有了模仿動物的意思。
第二類是發情信號(我要我要),畫成聲波圖是比較規律、和諧、好看的。就像公牛聽到母牛發情叫春的聲音,很激動,很爽,按耐不住,激發你的本能。
讀書時經常女同學咯咯大笑發出類似呻吟的音調,男同學之間都會緊張一笑,想到羞羞的東西。
不過,發情信號可能還是在更早期。再后來的人的祖先女性或許不需要有發情信號了,因為人的祖先還可能有過類似猴王的階段,就是一猴王霸占N多母猴,母猴若亂叫那就是勾搭野猴子(現在,女性在那個愛的時候也是比較喜歡叫出來,容易被他們人發現。老李個人并沒有經歷過很多女性,沒有數量的積累觀察,還不是很明白。。這在自然界里,母性亂叫更容易引起爭斗,非常危險)。母猴先發出發情信號來吧來吧。野猴子回應問大王在家嗎?母猴又發信號說不在啊快來。
如果它們不使用通用語言,而是加密的語言,不難聽的,這就有點像音樂了。這有點像劉三姐的情歌對唱。難聽的東西在兩性之間交往是會破壞雅興的,會嚇走人家,所以它們會用一些聲波圖是比較規律、和諧、好看的。
不可否認,現在依然有很多音樂是有“情”的元素存在的,老李覺得這些音樂并沒有比很多哺乳綱動物的發情信號高級多少。
就是說音樂有可能是性選擇的一種,畢竟現在還有很多女性會欣賞能唱歌的男性。但男性好像并不是很欣賞會唱歌的女性。你會喜歡韓紅嗎?
第三類是語言,當動物的聲音功能繼續進化,就有了溝通作用,那就是語言。它也是信號,更高效了,承載信息更多。畫成聲波圖是可以難看也可以好看。
很多動物之間也是有語言的,美國演化生物學家戴蒙德的書里就提到,好像是那本《第三種猩猩》,鯨類,不少靈長類之間。但研究比較停滯,和翻譯外星人語言差不多,很難搞懂。
音樂是不是從語言發展出來的不清楚,大家喜歡說音樂是“世界通用語言”?;蛟S語言和音樂之前還有過一個混沌階段,混合在一起不分,是歌也是話。后來它們才細分開,按各自功能發展起來。音樂更開源,隨便弄都可以,而語言更早被文字固定。
第四類是音樂,音樂難道是人類特有的?至少目前的技術水平不清楚動物之間有沒有它們的音樂,這還要看你是怎么定義音樂了,老李是覺得動物很有可能有。生物學的進步往往就是證明人一點都不特別,一無是處,這是鐵律。。所以要問動物會不會聽音樂?甚至創作音樂?如果未來可以賭博押寶,老李賭動物贏,一年年薪。
人的音樂畫成聲波圖也是超級好看的,這讓我想到是發情信號,本能似的。人的動物祖先從哪一刻起體內對那些聲音突然有了感覺,這也是偉大的進化時刻吧。我覺得那個時刻可能很早,在我們和其他靈長類甚至哺乳類沒有分化之前的時候,就有感覺了。
目前,音樂主要不是作為信號,有很多其他功能。聽到了貝五的第四樂章就很容易渾身雞血,沖鋒陷陣,這有本能在里頭。有的人和媳婦一起那個愛時會放一點輕音樂,比如某些輕JAZZ,NEWAGE、Ambient,你用上進行曲就是喜劇,比如威廉退爾序曲。庫布里克啊。
總之,我覺得聽喜歡音樂有點像本能,可能只是DNA里原始的殘留,喜歡那種規律、和諧、好看的聲波罷了(說不定不喜歡音樂的人更牛逼,零無感的那種人,可能人家的機體已經告別了本能)。新聞不是常說動物也喜歡聽音樂嗎?母牛聽了巴赫多產奶,母雞聽了搖滾不下蛋,不和諧音。
音樂和意識
我感覺喜歡聽音樂是不太需要意識的,你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作曲是另外一種情況,作曲是必須有強大的“意識”、“我”,必須像寫作一樣去精雕細琢,心智必須在,自我意識必須在活動。它也可能是無意識的,李白醉酒作詩,作曲家吸毒寫曲,或者喝醉了亂彈出什么好聽的曲子,柏遼茲就說他是做夢夢出來的《幻想交響曲》。
反正我喝酒,就算人癱了,意識還是清醒的。目前人對夢的機制也不是很了解,夢是不是完全沒有意識說不清楚。就假設醉酒吸毒做夢是無意識的吧。
AI、計算機軟件也可以作曲(自動作曲的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二十年前就出唱片了,這里就不多說),但它并沒有意識。
聽音樂也有需要意識的時候,經常說的你和作曲家共鳴了、靈魂交融了那種,你意識到了作曲家的意識。那可能是要很高的境界,老李讀書的時就已經買過2千張CD,也沒體驗到那種傳說中的境界。
哦的。將來我或許會是其他觀點,現在只是瞎想。人為什么會喜歡聽音樂這塊研究目前沒有定論,屬于生物學前沿。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找材料。
我的意思是,可能喜歡聽音樂,更多是只是本能,無意識的。深層次的,在你DNA底層代碼里了。在你很遠很遠的祖先身上就形成的習慣。并不具有什么高級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