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寫網頁時,CSS樣式表可以非常方便地控制網頁的外部樣式,包括字體、顏色、邊框等等。但是,有時候我們可能會不小心覆蓋了某些原來的樣式,導致網頁出現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
比如,你想讓一個段落的文字變成紅色,于是你寫了下面這一段CSS代碼:
p { color: red; }
然而,你在另外一個地方又想讓段落文字變成藍色。于是,你寫了下面這一段CSS代碼:
p { color: blue; }
但是,當你打開網頁時,你發現所有的段落文字都變成了藍色。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是,第二段CSS代碼覆蓋了第一段CSS代碼。雖然第一段代碼寫在了前面,但是第二段代碼的權重更高,所以最終生效的是第二段代碼。
為了避免這種問題,我們需要給每個元素都賦予不同的類名或ID,然后在CSS樣式表中針對不同的類名或ID編寫代碼。這樣,即使出現了相同的屬性,也不會互相影響。
下面是一個正確的例子:
p.red { color: red; } p.blue { color: blue; }
在HTML代碼中,我們可以這樣寫:
<p class="red">這段文字是紅色的</p> <p class="blue">這段文字是藍色的</p>
這樣,我們就可以精確地控制每個元素的外部樣式,避免不小心覆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