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叫大雁塔?
和現(xiàn)在的高考并駕齊驅,古代中國也有類似嚴格的考試,比如,名氣最大的官吏選拔制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科舉制”。只要生活在封建時代,任何文人都擺脫不了“科舉考試”五花八門的精神折磨。
科舉制度形成于隋代,唐代被大廣泛應用。掌握政權的朝廷,每年都會在京城長安設科取士,其考生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xiāng)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后,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xiāng)貢”,由鄉(xiāng)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每年,全國參加考試的考生數(shù)在一千多人。據史料記載,在唐代289年中,共錄取進士6427名,明經1850名,平均每年在一千多名考生中,只錄取幾十名進士、明經,這可比今天高考的“錄取率”低多了。進士及第后,學子們可以進行一系列的文化娛樂活動進行慶祝,主要是四項,即“雁塔題名”、“杏園賜宴”、“曲江流飲”以及“月登閣馬球賽”。其中,“雁塔題名”可以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因為這是“躍登龍門”的象征。大詩人白居易在高中進士后,曾意氣風發(fā)地寫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其實,在雁塔題名的進士中,遠不只白居易一個人。唐代,非常重視進士出身,當時的朝廷大臣和重要長官,大都是進士出身。據說,杜甫、顏真卿、薛濤、李商隱名人,在雁塔題名的拓本,還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唐朝李肇在其著作《唐國史補》中說道:“進士為時所尚久矣,由此而出者,終身為文人……既捷,列名于慈恩寺塔,謂之題名,大宴于曲江,謂之曲江會。”意思是,一朝得中進士,終身都是文人,一旦高中,會在慈恩寺塔上列名,這就是“雁塔題名”。隨后,在曲江飲宴,稱為“曲江會”。清人徐松《登科記考》中進行了詳盡介紹:“杏園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善書者紀之。他時有將相,則朱書之。及第后知聞,或遇未及第時題名處,則為添‘前’字,故昔人有詩云,‘曾題名處添前字,送出城時乞歸詩’。”幸運的進士們,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時間用墨筆題在塔壁上。如果以后有人升為卿相,還要把姓名改為“朱筆書寫”,并在題名前加個“前”字,意為“前進士”。最初,進士們都將名字題在塔壁上,但塔壁畢竟有限,后來就將題名擴及到慈恩寺內塔院四壁,以致發(fā)展到后來寺內有間房子,四周墻壁密密麻麻都被進士題滿了。“雁塔題名者”,都想名留青史,可惜事與愿違。據說,五代戰(zhàn)亂,寺已毀,塔獨存,唐人題名在修葺中亦被涂抹遮蓋。而到了北宋神宗年間,大雁塔發(fā)生一場火災,塔內樓梯全部燒毀,這些唐代進士的題壁,也因之消失。“雁塔題名”雖然延續(xù)一千多年,而進士題名僅僅延續(xù)到唐朝末年。長安失去國都地位后,后來僅僅是陜甘兩省鄉(xiāng)試舉人,仿效唐進士雅舉在雁塔題名,形式也從塔內題名,變?yōu)閷㈩}名刻石豎碑,羅立于塔下。看來,大雁塔下,進士題名,早把現(xiàn)代的高考制度攀比得滿臉羞愧了。其實,古人更注重身外虛名,而且,舍得堂而皇之地書寫爭名奪利的市儈人生,即便著名詩人、上等詞家,也跳不出名利這兩個小圈子。上一篇手機上的哪些APP會火呢
下一篇制表符怎么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