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科學家發現數億年前不該有的東西?
好大家多數把這種狀況認為是巧合甚至是造假,這主要是因為很多事是現在科學無法解釋的,試想一下,如果只要有一件是真的,這用科學的概率來說不是沒可能的,哪該如何解釋?又是否需要警惕。
現代人絕大多數人經過良好學習教育,的認識世界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能科學的看待問題,會被譏諷為反智,但就科學的定義來說,科學的說科學并不能解釋所有事情。科學的定義,它指發現、積累并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通過大眾可理解的數據計算、文字解釋、語言說明、形象展示的一種總結、歸納和認證。
科學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與一致性,其為探索客觀世界最可靠的實踐方法。
由此我們能夠對科學家們曾在兩千億年前的化石上,發現了人類的腳印和距離,現在有20億年時間的核反應堆等等現象,就應該有了科學的認識。
不排除有巧合有造假,但也不能排除是還不是現在的已知世界,而是需要用最可靠的實踐方法去探索這一客觀世界。
其實,就是現在大多數人已知的客觀事實,也有很多人不理解的,就如中國的中醫。
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是覺得中醫是科學的,但是現在的科學技術或者科學思維邏輯并不能解釋中醫知識,中華醫學通過幾千年的傳承,已經有了堅固的理論知識,并且確確實實的有用,這也證明它是科學的。
就像感冒,如果按照現代科學醫學講,那就是病毒入侵引起的感冒,西醫認為感冒是各種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救治就需要各種抗體或者抗生素。
中醫理論去理解感冒就會容易得多,風寒,風熱,暑濕。那我們平時肯定容易發現著涼的情況下容易感冒,喝水少引起內熱容易感冒,平時鍛煉少體質差容易感冒。明白原因再去治療就相對容易的多,多運動,多喝水,注意保暖,吃中成藥。
兩種理論兩種施治方法都可以達到疾病痊愈的目的,雖然科學是站在可檢驗的,大數據計算的,有證據的理論知識,但是不代表科學不能解釋的就是錯誤的,因為科學也就幾百年歷史,但是中醫文化卻有幾千年歷史。
從這一角度來說,題目中所說是真的的,也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更不需要警惕什么?科學或者學問在古代時中國則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學問,直至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出版的許多科學書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在清末的洋務學堂中,就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簡稱。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于善深,則來善物。其知于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
而中國的格物致知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還是儒家的重要觀點,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地步,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甚至是中國人方方面面的追求。
比如紅梅工筆佛畫所從事的國畫,也非常講究格物致知,對于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
“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宋徽宗就是特別推崇格物致知,北宋院畫家更是在徽宗的大力倡導下,不遺余力地盡究物性之妙,正是這種窮究萬物之理的認識思維,造就了宋代寫實繪畫的高峰。
宋朝有多強宋畫就有多美宋朝有多富皇帝就有多慫 是頌朝還是慫朝
一千年前宋朝女性地位了不得 從胭脂虎河東吼以及宋詞中就能體會
南宋 馬麟 道統五祖像伏羲坐像而格物致知在現代也是科學的方法,丁肇中在其《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說過: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所謂的實驗。
之所以說這些,只是說明關于此問題的爭論,不是一天兩天,至少在中國歷史悠久,中國的天人感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觀點,其實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一種先進的理念,是進步的,現在可能認識不同,或者稱為超自然。
其實現在有超自然這樣的概念,也證明了自然界一些客觀存在、聲稱或現象,還仍然無法用科學和證據加以解釋的,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包括北緯三十度線的神秘建筑,尼斯怪獸、神農架野人、天池怪獸、大足怪、水晶頭骨,以及一些大的物種毀滅、地域災難等等。
當然,也包括題目中所說的現象,這些只是超越了當代自然科學知識的極限,當前科學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隨著人類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終究會有準確的說法,沒什么可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