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冷知識?
耳環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宋·辛棄疾《賀新郎》
古時候,女孩子長到十歲左右,母親就會請人擇了黃道吉日替她穿耳?。
一般的方法是,先用手指和著米粒,把女孩的耳垂摩軟,然后用一支小針或者小細刺骨的尖銳物件兒在耳塞凹部戳一下,塞進一根線或者小細樹根,敷上土藥,手術就完成了。慢慢地,耳朵這地方長成一個小孔,可以戴上瑱珰、珠子等各種耳飾。
為什么古代婦女都穿耳戴瑱珰呢?目前最基本的說法大約有四種。
由于瑱珰、耳環等都是要在耳垂穿孔才能戴上去的,所以史書上認為:
上古時為了防范買來的女子逃跑,就在她的耳朵上穿了孔,戴上一個環什么樣的標記物,作個記號。即使女子把戴上去的東西拿掉了,但人家一看到耳垂上的孔眼,就知道這是個逃奴,馬上抓起來處置。
誰知耳朵上戴上了這樣那樣的什件,走起路來卻另有一番風味,于是一些風塵女子和普通尋常市井女人爭相效仿,時代變遷、法不責眾,世面上漸漸形成了穿耳戴珰、珠、環的風俗習慣。
這與現代男人扎領結、打領帶有相似緣由。
第二種說法就是,古代婦女在耳垂上粘附一顆珠子,最早本是“蠻夷”女子的妝飾。
古書常常記載著“蠻夷”婦女輕淫,喜歡來回折騰,晃頭晃腦,但又顯得格外風姿妖嬈、性感,所以在耳垂上掛起一串什件物,走起路來,啷當作響,十分美觀且中聽。
中原華夏民族的一些貴婦人在她們的影響下,也漸漸有樣學樣打扮起來。當然,既然是上層人的時尚,民間婦女亦隨之裝扮起來,遂移風移俗形成了今天的這種現象。
第三種是一個古老的傳統。中國上古社會的宗法制十分盛行,在士大夫家里,當官的丈夫(或者族人首領等有身份的人物),為了讓妻子鄭重且慎言慎行,端莊大方得體,不偏聽偏信,就讓她穿耳戴上瑱珰、明珠一類首飾品,讓她時時在耳邊提醒自己,以做一個合格的內當家。
據考證資料,它的形成和使用在周代,比如周宣王的姜后氏就戴瑱玉,它先在宮廷后在民間模仿開來。
當時有句俗語叫“不瘖不聾,不成姑公”,正說出了婦人戴珰玉米的作用就是防閑,要她裝聾做啞,別管“閑事”,少講“閑話”。這樣才能安穩過日子,生兒育女,娶順眼兒媳,做受人尊敬的婆婆(姑)。
第四種是廣為流傳的民俗風情說法。人們普遍認為,穿耳戴瑱珰或明珠,是原始社會的一種遺習。
原始社會的人,其審美能力和觀點帶有極端的功利色彩。誰能打到野獸,他就必定把野獸的牙齒或者角插在鼻孔里或耳朵上,以示自己的威武霸氣與勇敢(動物世界里雄性動物多比雌性動物漂亮)。
后來,到一夫一妻制出現時,做丈夫的便把自己多余的“戰利品”轉讓給妻子,當玉石、金融飾品出現后,一些小巧精致、優美的物件便取代了原先粗糙而低劣的“戰利品”,成為婦女們不可或缺的美容品,并由于它的優雅中看,且與服飾搭配更顯獨特韻味而一直流傳到至今。
耳環的由來問題,回答有些冷,但美女友們戴上自己心儀的耳飾時,卻個個或熱情奔放、或魅力四射、或楚楚動人。
友們,今天你戴耳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