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瘡痂病如何防治?
土豆瘡痂病是世界性難題,并譽為土豆癌癥,很難徹底治愈。土豆瘡痂病是土豆的“癌癥”,一旦發(fā)病很難被徹底治愈。而且隨著近幾年土壤病態(tài)化的加重和氣候的變換無常,土豆瘡痂病的發(fā)病狀況日趨嚴重。
瘡痂病主要危害塊莖,從皮孔和傷口侵入,發(fā)病初期在塊莖表面產生褐色斑點。以后逐漸擴大,侵染點周圍的組織壞死。塊莖表面粗糙,質地木栓化。依據病原菌種類的不同,成熟的薯塊上常表現為凸起或凹陷的表面病斑,嚴重時病斑連片,薯塊的品質降低。同時,由于表皮組織被破壞后,易被其他病原菌侵染,造成塊莖腐爛。
馬鈴薯瘡痂病菌主要隨土壤中病殘體越冬成為初侵染源,也可通過種薯攜帶。定植后,菌源通過種薯創(chuàng)面接觸寄主,潛育得到初繁殖,菌源量增多,植株現蕾后仔薯膨大期,菌源通過仔薯皮孔或仔薯與土壤摩擦形成的傷口等進入寄主。
在溫濕度具備時致害成病,幼果膨大期可持續(xù)致害,表皮木栓化后危害已造成,再危害的程度降低。
馬鈴薯瘡痂病正是在幼果期發(fā)病嚴重,花前提前防治是關鍵。
流芳覺得我們同時還應做到以下幾點:防治地下害蟲,下種時撒施殺蟲劑滅殺蠐螬等地下害蟲,防止瘡痂病病菌從蟲害傷口侵入。注意有機肥、生物菌肥的使用。
增施有機肥,配用中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劑地力旺,葉面噴施要增加使用鈣鎂硼等中微量元素,使作物健壯抗逆性強。
土壤消毒后,從拌種到基肥可運用生物菌地力旺,就可以迅速培養(yǎng)有益菌群,擠占土壤中生活空間,以菌克菌,抑制病菌繁殖,降低馬鈴薯患病率。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灌水,在塊莖形成期及膨大期注意合理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注意排出田間積水,可以有效地防止馬鈴薯瘡痂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