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
正好被《互聯網原罪》一文刷屏,里面提到:
【中國互聯網其實就是一部抄襲史】
技術思想是“阿喀琉斯之踵”
1998年,新浪模仿雅虎。
1998年,QQ模仿ICQ。
2000年,百度模仿谷歌。
2003年,淘寶模仿易趣。
2009年,微博模仿Twitter。
2012年,滴滴模仿Uber。
2019年,綠洲模仿Instagram。
(思進注:支付寶模仿PayPal、抖音模仿musical.ly……)
……
如果從底層技術思想上來講,互聯網創新產品都與中國互聯網企業無關。
從萬維網服務連接到html超文本協議;
從數學拓撲結構的微博到Wordpress的網站插件;
從Android開放系統到Linux開源架系;
從P2P點對點到最新的區塊鏈TPS。
這些技術思想都與中國人沒有任何關系。甚至包括網絡運營技術為例,Google三大技術文檔:Googlefilesystem,Bigtable,MapReduce是目前互聯網公司大數據業務的運營基礎。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被奉為新大神的美團網CEO王興是“杰出代表”,他創立的人人網模仿臉書獲得人生第一桶金,然后又搞了個飯否模仿twitter,如果不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2007年的飯否差點又取得成功,也算是模仿中的英雄楷模。
中國互聯網從誕生至今,技術思想基本上都是復制國外模式,就算是阿里巴巴發展到今天,在技術上真談不上什么貢獻,不過只是一種模仿而已……
請先參閱。
順便提一下,我是1990年來到美國留學的,頭4年留學讀書(換了二個專業,直到攻下第一個碩士學位),1994年以金融軟件工程師為由闖入華爾街,頭三年除了拼命寫程序,還拼命學習金融知識,爭取不斷地朝金融主業轉,別說“996”了,“997”、甚至“8107”(早上8時到晚上10時,一周7天)都常有,恨不得住在辦公室,結果直到1997年(離開中國整整7年)才第一次回國。
記得那次在國內,在老同學的聚會上,不少老同學不停地問我美國有什么新東西,特別是去到上海張江時,好些互聯網公司直言不諱讓我把美國成功的互聯網產品“帶”回來,我們依葫蘆畫瓢即可……
當時還真沒在意,心想這怎么可能呢。后來才漸漸地知道,中國互聯網就是那樣成長起來的……
最后回到問題本身,數據創新也不算,點到為止吧。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