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洪流已成不爭的事實,這對數據中心的規模、性能、散熱等方面的要求也更加苛刻。同時,國家也對新建數據中心的PUE值做出明確規定。如何在數據中心的性能、散熱與PUE值之間做出平衡成為難題,在這樣的需求下,我們是否需要海底數據中心呢?
核心是對算力的渴求
IDC數據顯示,全球近90%的數據均在近幾年產生。同時,得益于海量數據,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得以發展,可以說,海量數據為技術革命提供了土壤。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想真正發展,離不開的養分便是計算資源,即對數據中心的需求。
因此,無論是從計算、存儲還是傳輸層面來看,數據洪流都對數據中心提出考驗,而數據中心為滿足此需求,也必須做出相應改變,相應表現為性能、規模、散熱等。
冷卻成本為運營大頭
同時,數據中心的建造花費蠻昂貴的,主要可分為一次性投資成本和后期運行維護成本。在后期運行維護費里,大頭莫過于電力成本,而電力成本也可分為兩部分:一是讓數據中心運轉起來的電力成本,二是為數據中心降溫的電力成本。數據表明,每年僅數據中心消耗的電量可達全球用電總量的2%。
根據計算,假定一個數據中心使用年限為10年(IDC統計的數據中心平均使用年限為9年),該數據中心TCO(總擁有成本)構成里,占比最大的是電力成本,達到20%。而在電力耗能上,只有47%是用于數據中心運轉,卻有41%是用于數據中心冷卻。可以看到,用于冷卻的電力資源在整個數據中心TCO的重要占比。
將海岸線利用起來
在中國,東南沿海是經濟較好的地區,人口也主要分布于東部及南部。同時,中國海岸線長達1.8萬千米。既然人口集中于此,經濟又發達,何不考慮將數據中心靠近海岸線部署呢?通過模塊化的構造,同時采用防腐防滲材料,將數據中心置于近海海底,不妨是應對數據洪流的解決方案。
將數據中心置于海底,主要可帶來三點好處:
一是節省占地規模,通常來說,數據中心往往為大型建筑,需花費高額用地成本,而將數據中心置于海底完全可避免該成本;
二是靠近用戶,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將有百億級終端接入網絡,勢必造成網絡堵塞,而將數據中心中心建在靠近用戶的海岸線,可簡短傳輸距離,有效緩解網絡堵塞現象;
三是節約電力成本,由于將數據中心置于海底,數據中心僅需電量維持設備運作即可,海水完全可吸收數據中心運行釋放的熱量,達到冷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