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端用AI處理大數據將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重點
我認為你可以看看大佬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個人覺得答案顯而易見:
“‘互聯網+’是手段,數字經濟是結果,‘互聯網+’賦能實體經濟將創造巨大的創新機會。而在云端用AI處理大數據將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重點。”馬化騰表示,隨著越來越多傳統企業IT部門、企業領導人的意識深入,越來越多新的方案正在出現,很多案例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
“互聯網+、數字化,看起來是抽象的數和數之間的演算、算法,但是對于我們利用資源、滿足需要,它有重大的意義。”周其仁教授表示,創新最后的推動力就是用戶、消費者。互聯網,將來能不能覆蓋地球每一個角落?這取決于我們現在的行為,取決于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取決于我們跟各個具體的問題結合的能力。
事實上,改變已經在國內制造業領域發生。深耕傳統制造的宗慶后介紹,“互聯網+”確實對公司財務系統、對制造系統都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說,以前制造設備各個環節的傳感器,以前可能是單機的,現在聯網了,可以實現自動診斷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可以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穩定性,另一方面,降低勞動成本。”
“依靠大數據、智能制造技術,完全可以消費預測需求,說什么制造能力跟不上導致饑渴營銷顯然是不可能.”楊元慶則介紹,目前互聯網發展到“萬物互聯”的智能互聯網的新時代,PC的概念已經在擴展,從個人計算機,發展到“個人計算設備”,包括手機、智能電視、VR設備,等等.同時,這些設備都必須連接云,進入到個性化設備、個性化云階段,這都需要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分析,才能精準理解到用戶需求。
“互聯網+”如何在制造業里更好落地?
“中國再也不是對任何新東西直搖頭的一個國家了,是對任何新東西非常敏感、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國家了。但是缺點也是有的,這個國家太大了,這些概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真正的落地,這才是關鍵.”周其仁教授認為,目前大家討論“互聯網+”,不僅是在概念上,更應該是在落地上。
“中國非常大,講數字經濟不僅僅是代表未來的潮流,這個潮流要真正在中國落地,就要更大動員各種力量,運用數字技術來解決各種問題,解決了問題我們這個經濟才能再上一個臺階。”周其仁表示,中國企業擁抱“互聯網+”,首先需要降低各類企業創新的門檻,這樣才是關鍵,不然的話大家只會感受到沖擊。
對此,馬化騰認為,未來制造業擁抱“互聯網+”的主體,應該傳統企業本身、而非互聯網企業,“比如,騰訊只是提供水、電這種基礎設施服務。當然,這個市場上,提供的水、電的也不只我們騰訊一家,還有很多家,我們當然希望做的更好,提供更多服務.”
在這方面,宗慶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大量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的前提,需要國內企業提升軟硬件制造、裝備水平,并對當前互聯網公司、軟件公司、硬件公司都提出了更多需求,“從硬件到軟件,都應該有更多的國產能力,這是我們互聯網公司、軟件公司應該去提升的。”
“互聯網到底應該以誰為中心
互聯網+的持續發展,也引發了關于“互聯網+”到底是該以技術、產品還是消費者、企業家為中心來推進的問題。
對此,周其仁教授堅定認為應該是以企業家為中心。“企業家去測消費者的需求、猜測技術的應用,猜對了就成功了,經濟就發達了。所以,經濟發展要給企業家自主選擇,社會應該給企業家信息,讓他們自由選擇。”
楊元慶則認為,應該是消費者說了算,“以前,我們與用戶的連接只有兩次機會:銷售、維修。這遠遠不夠的,互聯網幫助我們知道我們的用戶畫像,我們可以實時解決用戶需求,從銷售產品轉變到經營客戶的需求。比如我們跟騰訊管家的合作,這樣就可以知道電腦運行中的各種問題,這樣就能了解消費者需求、解決消費者面臨的困惑.”
“這個問題還存在不確定性。”馬化騰則表示,到底是新生代還是傳統企業轉向之后成為勝利者?現在兩個流派的聲音都有.
另外,企業該如何通過“互聯網+”挖掘真實需求的問題上,馬化騰也表示需要更多思考,“騰訊投資部門經常看各種項目,有一些是真實存在的需求,比如共享單車,傳統上政府部門也提供共享單車,但是無法解決停車問題,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這個問題很好地解決了,所以這個需求也就釋放了。當然,也能發現很多‘偽需求’,很多人天馬行空地去挖掘消費者需求、提出互聯網+項目,其實就是為了騙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