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日本沒有出現如美國微軟,中國阿里那樣的互聯網企業巨頭?
其實你放眼全球的話,不僅是日本沒有出現互聯網巨頭企業,同樣屬于先進國家最多的歐洲,也幾乎沒有一家互聯網企業可以排入世界前十的,世界前十的互聯網企業差不多全都在中美兩國。所以,要分析日本或者歐洲這樣的先進發達國家或者地區為什么沒有出現互聯網巨頭企業,就要先分析為什么當今世界級的互聯網巨頭企業只在中美兩國出現。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美國之所以會出現互聯網巨頭企業的原因:
首先,互聯網是美國發明的,互聯網的最早應用當然也是在美國。一開始它出現在美國軍方內部,后來與美國幾個重要的大學計算機聯網,就這樣逐漸開始在美國大學、一些科研機構中蔓延出去。我們都知道,大學生是創業主力軍,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等人都是在大學里開始創業的,搞了一段時間發現有成功的希望,比爾蓋茨和馬克扎克伯格才干脆離開了大學,開始全力以赴創業了。
即便美國當時已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各方面都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但不等于完美,因為人類的總體文明發展水準還不高,美國當時的先進也不過是相對于世界上其他不先進的國家而言,比如快遞,起碼美國八、九十年代就遠不如今天我們的快遞那么先進,再比如通信,直到八九十年代,美國大眾之間的通信聯絡,幾乎也只有打電話,遠程傳遞圖文靠傳真,而傳真的圖文還基本上都是黑白的,要向遠方的某某人傳送一張彩色的圖文,就還只得依靠最“原始”的人力傳送,即快遞或者說郵政。
而互聯網可以實現遠程圖文通訊,并且幾乎實時傳送。這當然要比打電話、人力傳送圖文先進的多,更有效率、更快捷。
一句話,美國創業者們也看到了互聯網對美國社會的巨大意義和價值,而他們擁有互聯網技術的“近水樓臺”之便。
我認為這是美國會出現互聯網創業潮,并最終產生多家世界前十級別的互聯網巨頭企業的主要原因。
再來分析中國之所以會出現互聯網巨頭企業的原因:
1、中國相對于日本、歐美,總體上是落后好幾個等級的,無論經濟、文化、商業、通訊等等,相對于當時的先進國家,尤其是相對于美國來說,中國幾乎是全方位落后。人們常說落后要挨打,但別忘了落后還意味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發展空間,沒有之一。
2、中國商業落后,這給了阿里基于網購創業發展成一個互聯網巨頭企業的前提空間;
3、中國通訊落后,這給了騰訊基于網絡通訊創業發展成為一個互聯網巨頭企業的前提空間;
4、資訊、信息等行業也嚴重落后,這給了中國早期門戶網站以及百度、攜程等基于資訊和信息而創業發展成為互聯網巨頭企業的前提空間。
5、中國物流和快遞也嚴重落后,物流和快遞甚至是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現的新名詞,快遞直到九十年代還沒有和中國底層大眾發生聯系,而當網購開始越來越普及后,也等于給了快遞創業巨大的發展空間。
6、中國整體的電信很落后,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全中國人民家庭電話都極少,我家也是直到1995年才安裝上了家庭電話,還要付出五千五百元的所謂安裝費(并不算電話費預繳哦),所以電信通訊網絡的基礎建設空間巨大,尤其進入新世紀后,中國的網絡建設空間也更加凸顯了,尤其當智能手機流行時,移動通訊網絡的發展空間再次凸顯。
——可以說,所有中國這些互聯網發展空間,在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是不存在的,當時在日本和歐洲打電話也是非常方便的,馬路街頭到處都是電話亭,家庭早就幾乎是每家人家都有電話了,后來移動電話流行,也很快在日本和歐洲等先進國家發展和流行起來,所以歐美和日本人對提升通訊、發展通訊的愿望,無論在客觀上還是主觀上,是遠不如中國人那么強烈的,美國如果不是擁有互聯網的“近水樓臺”之便,只怕互聯網公司也未必會發展的這么好。
歐洲和日本的商業發展水準,可以媲美美國,他們那里馬路街頭早就有各種便利店、各種小煙雜店、小飯店、飲食店、茶場、肉店、以及發達的賣場建設,所以歐洲人和日本人,對網購并沒有那么熱情。
歐洲和日本的金融發展也幾乎與美國同等水準,后來的亞洲“四小龍”如香港、韓國、新加坡、臺灣等地,各方面發展的也很好,金融也發展的超過大陸很多年。這意味那些國家和地區的民眾,幾乎人手一張信用卡,大多數時候刷卡代替了現金支付。刷卡的便利性,是不遜于用手機進行支付的。所以,歐洲、日本乃至亞洲“四小龍”等地區,對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也可以說毫無渴望,很難推廣,也就意味著歐洲、美國、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地區,第三方支付和移動支付的發展空間非常狹窄。
一個基本的經濟規律是,需求決定供給。沒有需求,就沒有供給。雖然它們未必是絕對的呈正比例因果關系,但大體上這個規律還是很有“真理性”的,它解釋了中國以落后國家的現狀,在互聯網及其企業的創業、發展方面,大大超過日本歐洲原因,起碼是主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社會現象的基本規律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某個行業大發展,尤其是世界領先的大發展,往往意味著其背后的重大發明和技術領先。我個人認為這個規律起碼適用解釋美國的互聯網企業發展、歐洲的汽車工業發展、日本以前的影視影像方面行業發展。
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