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很多人以為學習就是為了記住更多知識,但這是對學習最大的誤解。根據自己的情況,深挖和重構知識之間的聯系,建立知識體系,才能發揮學習最大效用。知識體系就像是一張地圖,擁有它,你可以游刃有余地行走在任何行業、領域,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今天給大家分享作家程驛的一篇文章,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關鍵就在下面這三步,每一步都必不可少!
01 廣泛收集“啟發性知識”知識體系的建立路徑,應該是一條“微笑曲線”。剛開始從廣度去攝入知識,中途從某一個縱深去建立框架,最后又根據框架填充和豐富整棵知識樹。
為什么第一步需要從廣度去攝入知識呢?原因有兩個:
一是因為知識體系是一張網,沒有足夠的知識點,是很難形成網狀的。二是知識點需要不斷驗證,必須通過大量輸入,相互之間才有連接和驗證。比如,你想搞清楚什么是情商,只看戈爾曼的理論可能不夠,你可以從更豐富的心理學、認知神經學去了解。
在第一步中,你主要的任務就是收集“啟發性知識”,就是你看到一個知識,有一種“原來是這樣啊”的感覺。
例一比如,人為什么會有情緒呢?《羅輯思維》有一期就解釋了:其實情緒是人腦系統的“快捷方式”。就像我們愛吃甜食,吃到甜食會愉悅,那是因為甜食的熱量高,能幫我們補充能量。對于恐懼,我們看到老虎,轉身就跑,是為了躲避危險。原始叢林中如此復雜,我們必須要產生許多人腦“快捷方式”來幫我們迅速作出反應。例二再比如,你去理解“故事”的重要性,你就可以看看猶太人怎么說:“真理”來到村里,一絲不掛,所有人都很害怕它,不敢直視。后來,智慧老人把“真理”請回家里,給它披上衣服。這個時候,真理就化名“故事”。“故事”走到村里,所有人都很喜歡它。在收集一個個“啟發性知識”時,你會非常享受其中。一般來說,一個“啟發性知識”由兩部分構成,即理論+案例。有些知識的理論部分更有啟發,比如“情緒是人腦的快捷方式”。而有些知識的案例部分更好,比如上面提到的猶太人講“真理”和“故事”的差別。搜集“啟發性知識”最重要的,是今后可以搜索和隨意調用出來。尤其當你有幾千上萬條信息時,你得思考用一種什么樣的方法。
比如,我的辦法只有兩步,就足以保證我可以想起其中任何一條信息:
一句話理論陳述。剛剛說到的“情緒是人腦的快捷方式”就是這類,能夠讓我知道這是在講什么。貼上標簽。上面的標簽肯定就是“情緒”,以后我在寫所有關于“情緒”相關的話題時,一搜索就可以看到它了。實際上,當啟發性知識越來越多時,你的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去把各種知識聯系起來,這就是我們的第二步了。
02 深度建立一個“知識框架”第二個步驟是“微笑曲線”的最下端,就是當你的知識有一定積累后,你就需要在某一個領域,深度建立一個框架。
比如我一直對哲學、心理學等認知類學科很感興趣,之前也搜集了很多諸如“依戀機制”“潛意識”“斯多葛學派”“人格理論”等知識點。現在我就需要努把力,大致建立一個個心理學的框架。
還是強調,先有知識點,后建立框架。這個過程就像你聽一首歌,反反復復對句子都很熟悉了,有一天想全部把歌詞記下來就很容易。
“知識框架”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其實需要你用到最簡原則,即“奧坎姆剃刀原則”——如果你在同一個問題上遇到多個不同版本的解釋,選擇最簡單實用的那一個。
想一想,你每天在地鐵站或電梯間里看到各式各樣的海報,覺得復雜吧。曾經一個讀者向我透露想去做平面設計師,但是看很多理論解釋都覺得太復雜。然而無印良品首席設計師原研哉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就可以讓你一下就看懂平面設計。他說,“無論多么復雜的平面廣告設計,都靠三層建立:背景層,圖形層,信息層。好的設計作品,一定在三層中有其所長。”例如,原研哉親自設計的2005日本世博會的海報,背景層使用了淺灰色,圖形層創作了兔子,森林與形狀的組合圖形,信息層創作了一個接近金色的文字組合。這三層以下、中、上的順序排列起來,形成了一幅大作。你接下來用“背景層,圖形層,信息層”的概念去看你身邊的海報,就會發現自己對平面設計一下就入門了。所以你會發現,建立“知識框架”的時候,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知識儲備和理解基礎上。
這一步的核心原則是對大量知識點不斷組合和拆分。你可以想象這是一個玩樂高積木的過程。你可以參考別人的結構圖,但盡量需要你親自拼接一遍。憑借的結構可以是簡單并列,也可以按一定邏輯,其中的關系按具體知識點的不同來建立。
03 形成“知識體系”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
第一個步驟,收集“啟發性知識”,其實是你在收集各式各樣的樂高積木塊;第二個步驟建立“知識框架”,則是用積木塊搭建一個一個小的結構,比如小房子、一座橋等。第三個步驟形成“知識體系”,則是在各種結構和知識點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樂高城市。第三個步驟又回到廣度了,在這個過程中,知識體系才算真正形成。
但樂高城市的擴張最好基于之前建立的“知識框架”。這個過程也很像一棵樹,在樹干基礎上開枝散葉。所以很多人,比如埃隆·馬斯克把自己的知識體系稱為“知識樹”。
一個“樂高城市”或一棵“知識樹”該形成什么樣子,這是隨機演化出來的,每個人都不一樣。
但這個過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形成“輸出”。
我見過很多講學習效率的文章,都會把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提出的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論搬出來,也就是“輸出”是最好的學習效率。學習知識,如果能夠輸出,大致可以對原知識掌握90%以上。
但卻從來沒有人說到,到底為什么一定要輸出?
原因來自這五個字——重新結構化(Reconstructed)。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個女生,最近新交了一個男朋友,你們發展非常迅速,男朋友讓你搬到他家里去住。
因為他家是一套別墅,家里有20多個房間,其中至少有上萬件物品。而他很想你成為女主人,他工作太忙,你可以幫他打理這個家。剛開始你對這一切是陌生的,你如何熟悉呢?
沒人蠢到一件一件物品去記憶,而是你應該住進去,不斷收納和對物品重新排序。只有經過自己建立的結構,才能很快記住。
所謂知識,無非就是對文字排序。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知識點都是別人的,論文的價值就在于你如何對這些知識進行排序。
這就像樂高的積木塊原本價值不大,花錢就可以買到(很多知識還不用花錢)。但如果你組合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樂高城市,這個價值就很大。樂高公司說不定會出上萬美元給你買下來。
再比如iPhone4開創了一個時代,但它所使用的IPS硬屏顯示技術、觸摸屏交互、App的生態系統,極簡設計美學等等知識原本在各自領域都默默無聞,但相互組合成了iPhone,就有巨大價值。
“輸出”就是一個“重新結構化”的過程,如同寫作就是重新組合知識材料,創業就是重新組合你的想法、資源配置以及各種能力。
很多人以為學習就是為了記住更多知識,但這是對學習最大的誤解。所以說多數人學習效率之低,卻找不到原因。唯一正確的方式,是根據自己的情況,深挖和重構知識之間的聯系。
比如我十分想弄清楚“人”這個基本概念,這就會涉及大量廣泛的知識信息。構建這個體系的過程,是極其讓人興奮的。
04 結語怎么樣,建立知識體系很簡單吧。
最有效的方法從來都是簡單的。把事情搞得很復雜,要么就是為了顯得自己很厲害,要么就是沒有把問題想通透。
記住有且只有三步:
1.收集樂高積木塊,也就是廣泛收集“啟發性知識”。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建立社群,大家用指數級速度來成長。2.搭建小結構,即深度建立一個“知識框架”。這個過程,我可以給大家作很多引導,一起來建立。3.形成樂高城市,這里的核心是要“輸出”。最直接的就是寫作,當然每個人都可以建自己的體系,這是個偉大的過程。《超體》這部電影中曾經說了一個概念,人類的大腦大致只開發了5%~10%,女主角露西因為嗑藥而開發到了100%,就成為無敵的存在。
這個概念我們從小就聽說,從大腦神經學上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偽概念,因為人腦在思考很多事件時,大腦就被監測都處于100%活動狀態。
但從知識連接的角度來說,“人腦只開發了5%,還有巨大潛力”這個概念是真實存在的。
實際上,我們現在對大腦中所學知識的連接效率很可能還不到0.1%,想想如果這個效率提升到20%,甚至50%,那將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局面!
作者程驛,著有《認知顛覆》,簡書簽約作家,筆名:道長是名思維販子。歡迎關注公眾號培訓雜志,獲取更多實用干貨 >>>成長法則 | 職場溝通 | 社群學習 | 人才培養 | 管理智慧《培訓》雜志創刊于2005年,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專注企業培訓與人才發展的實戰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