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量的免費互聯網服務,我們獲得了很多便利,商家的大量補貼,能讓我們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多的商品或服務,用戶看似賺了不少。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我們犧牲了什么?
首先我們犧牲的是數據。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就像鐵路、公路、加油站一樣,大數據未來將不可或缺。單個用戶的數據,是整個社會大數據的一部分,我們在享受互聯網服務的時候,我們的各種數據也免費提供給了商家,商家拿到這些數據之后,可以進行近乎無窮盡的挖掘,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利潤。
比如朋友圈廣告,騰訊掌握了我們大量的個性化數據——我們的位置數據,我們的起居習慣,我們的運動數據,我們愛好或者厭惡的東西,這些數據成為精準廣告的依據;比如信貸數據,阿里巴巴或者京東,通過芝麻信用或者京東白條等金融工具,可以準確掌握你的資信水平,他們可以聯合商家,作有針對性的消費信貸產品。
單個人的數據并無價值,但大規模數據集納到一起,則可能產生無窮盡的可能性,所以現在的商業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數據的競爭,我們見到的順豐和阿里巴巴關于快遞數據接口的紛爭,騰訊和阿里的云戰爭,都與數據直接相關。但對消費者來說,我們所有的隱私信息,幾乎毫無遺漏的變成了這些巨頭的數據。
我們還犧牲了與現實世界的連通。互聯網是人造的虛擬世界,這個虛擬世界有千般好處,這不容置疑,但它的負面作用同樣不可忽視——我們太過于沉迷這個虛擬世界,而對面對面直接交流越來越力不從心。
我們還犧牲了慢慢成長,獨立判斷的能力。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才能形成,互聯網類似揠苗助長的農夫,將其中的參與者一個個強行從營養豐富的泥地當中拔——互聯網效率太高了,它大大地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我們從吃飯、穿衣、住酒店、坐車,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解決,我們不再需要花時間思考該如何選擇,如何理性地判斷孰優孰劣,我們成為各種互聯網工具的奴隸,在他們的指令下亦步亦趨。善于利用互聯網的人,能夠提升自己的效率,但也有很多人,越來越缺乏起碼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