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不錯,實質上是一個管理文化和企業文化問題,下邊我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創始人/創始團隊奠定企業文化基調。
如果要追溯小米與華為高管畫風不同的根本原因,那么了解一下各家企業創辦初期的歷程很重要。
小米的誕生其實離不開雷軍和黎萬強,在我看來他倆就是小米的“馬云和蔡崇信”,但不同的是,小米作為手機制造企業,嚴格來說在企業劃分上應該屬于科技公司,然而雷軍和黎萬強卻因為對互聯網營銷的推崇,而讓小米轉變成為極具互聯網公司特色的手機廠商。
如果我們將聯想視作中國早期“貿工技”路線的代表,那么在移動互聯網興起的現在,小米就是現階段“貿工技”路線的代表,對于互聯網營銷的重視,對于工業資源的整合,讓小米逐漸變成“商貿”色彩濃重的公司。
這就像個衣著光鮮妝容精致的都市麗人,如果你能看到她的本色,或許就會大失所望。
雷軍自述偶像是喬布斯,但我覺得并不是,喬布斯對產品傾注的精力是國內眾多手機大佬都不具備的,也許早期的黃章會像一點。
華為雖然并非做手機起家,但在通信領域,華為是從一開始就學會埋頭做事的技術型公司。當然,任正非是華為絕對繞不開的靈魂人物,任正非的高瞻遠矚,他的居安思危,憂患意識,他對于整個市場的洞察力,都是雷軍不具備的。
所以華為可以數十年如一日地投入研發,然后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跨界進入消費電子領域,一飛沖天。
創始人的性格特點,公司創辦初期的教訓和經驗,這些都是塑造企業性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二,企業發展戰略決定了外部形象。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古代宮廷經常上演的“爭太子”,如果一些人不喜歡太子,那么這些人往往就會匯聚到試圖“奪嫡”的王子身邊,這種現象在商業領域也會出現。
嚴格來說,小米是一家純粹的消費電子銷售公司,它基本上沒有自研技術,那它靠什么盈利、擴張以及實現增長?靠資源整合,靠產業鏈支撐,靠營銷引流——它的發展戰略其實就是擴張商業影響力。
這種戰略就決定了小米在輿論場上的活躍,它需要不斷制造話題,保持品牌在消費者面前的曝光度和曝光頻率。
它的另外一個策略就是將自己放在華為的對立面,這種對立的形成不僅是產品上的對比,也包含企業文化的針鋒相對,宣傳風格的截然不同。
實際上這種對立對于小米來說是有很多好處的,第一跟爭太子類似,小米可以獲取很多華為競爭對手的善意或支持,比如高通等;第二增強公眾認知,其實在技術上小米跟華為真的很難相提并論,但經過小米的操作,如今公眾潛意識里,已經有了“只有小米能跟華為正面叫板”的認知,這種認知對小米來說非常重要。
而華為從來沒將小米視作真正的競爭對手,華為如果有對立面的話,那么只有一種可能——自己,華為是一家很重視技術進步和自我審視的企業,所以華為不需要在輿論場上制造話題,它只需要展示自己,就會形成對其他競爭對手的沖擊。
其實小米和華為都是優秀的企業,它們的差異除了以上兩點,還有外部資本推動和市場競爭的因素存在,這都是影響企業宣傳策略的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