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場戰爭就如同下一盤棋,沒有全盤戰略大局觀,戰術再好,也很容易掉入對手布局陷阱;反之,全盤戰略大局觀很強,沒有相應戰術的輔助,也很容易造成滿盤皆輸的局面。所以,對于戰場上的勝負決定,戰略與戰術同等重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下面以戰史為例。
解放戰爭大決戰序幕拉開前夕,雙方都把焦點放在了山東的濟南城這盤棋上。在中原戰場上,粟裕指揮的華野經過一系列戰役后,已經將國民黨大軍壓縮在了一些大中等城市及戰略要地上。隨著華野許世友兵團攻克了濟南與徐州間的兗州,濟南周圍數百公里的廣大地區均已經被華野所控制,王耀武所據守的濟南也成了一座孤城,因此,粟裕把舉行濟南戰役的問題提上了日程,以便解除華野的后顧之憂,能騰出手來把主力都集中在徐蚌方向上。
大決戰序幕拉開前,我軍在華北、西北及東北戰場上都已經占據了全面優勢,而此時蔣委員長已經內憂外患,軍事形勢的每況愈下,桂系的李、白二人已經蠢蠢欲動,正在爭取美國的支持欲逼蔣下臺,龐大的財政赤字也已經令蔣介石焦頭爛額,所以曾一度考慮過放棄東北的大城市沈陽及長春,把主力都集中于錦州,伺機支援關內戰場,以便與我軍全力奪取中原。
但是,要蔣委員長其放棄東北大城市談何容易,在戰略上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了,再說濟南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更不可棄,只要牢牢控制了濟南,就可以將華野主力拖住,以便在將來的決戰讓粟裕有后顧之憂,而且雙方都已經在徐州地區集結了大量的兵力。所以,對于已經成孤城的濟南,蔣介石是不可能會放棄的,而且志在必得。
而對山東的局勢,王耀武并不樂觀,也沒信心守住濟南城,他的主力部隊如張靈甫的整編74師及李仙洲兵團等部都已經被粟裕一一吃掉了,曾建議蔣介石放棄濟南,但都遭到了否決。身經百戰的王耀武看得非常明白,老對手粟裕下一步目標就是濟南,如芒在背的王耀武只好向蔣介石要求增加守軍兵力。同時,在戰術上,除了給王耀武增兵至11萬大軍,蔣介石還任命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統一指揮邱清泉、黃百韜及李彌三個機動兵團共十七萬大軍,相機支援濟南王耀武。
雙方都盯上了濟南這盤棋,這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行動,只要拿下濟南城,華野就可將華北及華東兩大戰區連成一片,更有利于往后華野集中優勢兵力,大打殲滅戰,從而推動戰局向徐蚌戰略決戰發展。
在全局戰略上,粟裕提出了用攻濟、打援兩種戰略,在戰術上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在徐州以北的方向上以粟裕指揮18萬的部隊準備打援,但也制造出圍攻徐州的假象;以許世友指揮的六個半縱隊還有特種縱隊等,約14萬人把濟南城團團圍住,讓南京的蔣介石猜不透粟裕的作戰意圖只能干著急瞪大眼。這一戰略部署精髓在于,如果杜聿明的部隊不增援,那華野可安心攻城;如果杜聿明出兵增援,華野可以圍而不打,變攻城為打援,繼而擴大戰果。從戰爭的角度來看,這是戰略與戰術的完美結合,也是粟裕大將高超軍事指揮藝術的體現。
濟南戰役打響前后,蔣介石采取的添油戰術給固守在濟南城的王耀武一點一點地運兵,就在戰役打響后的第三天,駐守在濟南西城區的國民黨96軍軍長兼整編84師師長吳化文的突然宣布起義,瞬間打破了王耀武部署的防線,西郊城外的機場瞬間被西線宋時輪攻城部隊占領,蔣介石對王耀武的運送支援的部隊只能停止了。
濟南戰局也急轉直下,在徐州附近杜聿明指揮的邱清泉、李彌及黃百韜兵團17萬大軍一直徘徊不前,生怕中了粟裕的“圍點打援”戰術,果斷放棄了北上增援王耀武計劃,全部龜縮回了徐州附近,此時濟南城的王耀武已經上天無路、下地無門,蔣介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十萬大軍一點點地被華野吃掉。
粟裕的戰略及戰術配合相當完美,雖然“打援”計劃沒有成功,但從戰術上看,蔣介石已經不敢在不利的條件下與華野進行大規模交戰;從戰略上看,我軍對敵人進行大決戰的有利條件已經逐漸成熟。就在濟南戰役結束當天,粟裕就向軍委提出了戰略上的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