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先發明了火藥,卻最終在洋槍洋炮面前一敗涂地。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熟知的悲劇,但是,對于這個悲劇是如何誕生的,同樣是火藥,在歐洲到底發生了哪些變遷?許多人一知半解。
70多年前,魯迅曾發表過一句感慨:“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中國人使用火藥比西方人“早幾百年”,而西方人只花了一百多年就造出比中國厲害得多的火炮,是中國人特別熱愛和平,還是西方人開掛了.
中國火藥發展歷程
早期的火藥大概就是這么搞出來的。又經過煉丹家們一代代不懈的努力,他們終于確定了火藥的主要配方,是硫磺、硝石,加上提供炭的皂角、蜂蜜或者馬錢子。這個配方也在唐朝末年被用于軍事,用來給武器加火焰屬性.
按照配方復原可以發現,這種火藥因為硝石含量太低,既不能爆炸,也不能在炮膛里爆燃發射炮彈,只能在空氣中緩慢燃燒,發出大量黃煙。也就是說,這種火藥只能用于縱火,以及烘托戰場氣氛。所以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里面能炸平長安城的伏火雷,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只是個科幻設定。
為了提高原始火藥的殺傷力,中國的軍事家在里面加入了更多的藥材:川烏、南星、半夏、狼毒、斷腸草、姜汁、蛤蟆油……有點像要你命3000的加強版,毒不死你也把你嗆死。
在史料中最早發現使用火器的描寫是晚唐時期。公元904年,吳王楊行密在進攻豫章(南昌)城時,首先使用了“發機飛火,燒龍沙”。這時候的火器主要是火箭,由于火藥成分不純,這一時期的火箭主要是燒毀敵軍防具的作用。火器官方背景下大規模制造和裝備始于北宋,宋金戰爭時期被稱為“火槍”的原始槍支出現在戰場上,火炮也成為攻城的重要武器。
到13世紀,爆炸性火炮研制成功,北宋《武經總要》中記載的“霹靂炮”就是爆炸性火炮的代表。根據《武經總要》記載,11世紀中國火藥的配方是這樣的:
但是歐洲頻繁的戰爭,促進了火藥技術的不斷演化。通過不斷觀測、實驗,歐洲人逐漸改進火藥的配方。
到16世紀,隨著近代化學的興起,他們終于搞清楚火藥中硝、硫磺和木炭各自的作用,并將火槍的火藥配方確定為硝70%-80%左右、硫磺10%多一點,木炭10%多一點。
這個比例已經很接近黑火藥的最佳配比。
而這時候中國的火藥配方里,還有砒霜、桐油等二十八味火藥伴侶,以便對應天上的二十八宿,發揮歐洲人不能理解的超自然力量。中國最杰出的科學家,也還認為火藥的原理是:硫為純陽,硝為純陰,兩情逼合,成聲成變,此乾坤幻出神物也。——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
在火藥技術被科學開掛的歐洲人甩在背后的同時,火器技術也難以幸免。通過定量、觀測和實驗的科學方法,歐洲人在16世紀掌握了火炮各部分尺寸和口徑的最佳比例,并按照火炮口徑、炮彈重量制定了火炮的制造標準。
伽利略首先將試驗和數學的方法應用在探索火炮射彈規律中,于1638年在《兩種新科學的論述》中提出拋物線理論。隨后波義爾、萊布尼茨和牛頓等科學大牛也進行了相關研究。火器從此和數學這種精密的學科聯系在一起,奠定了原子彈之前人類所有傷害輸出技術的基礎。
我們簡單總結一下,戰爭帶來的技術競賽,實證的實驗方法,加上科學,是歐洲火藥技術突飛猛進的三要素。而中國,好不容易有點正確的火藥知識,也全靠個人經驗總結。在政府的嚴格管理下,個人經驗很容易失傳,無法形成穩定的知識傳承和技術改進,落后是必然的。
所以,相比歐洲開掛般的發展,中國的火藥知識和技術幾乎毫無進步。甚至到明朝末年,還大量使用三眼銃這種干啥啥不成的樂色。
17世紀的明代人焦勖就在《火攻掣要》一書中承認,相比西洋火器,中國火器既打不遠,又打不準,規格不統一,質量還差,(“鑄造無法,其大器不過神威發熕,滅虜虎蹲,小器不過三眼快槍。此皆身短,受藥不多,放彈不遠,且無照準而難中的。銃塘外寬內窄,不圓不凈,兼以彈不合口,發彈不迅不直,且無猛力。頭重無耳,則轉動不活,尾薄體輕,裝藥太緊,即顛倒炸裂”)而西洋火器要勝出“百千萬倍”。
好在為了打仗,無論是明朝人,還是清朝初期的滿洲人,都非常擅于承認自己在這方面不行,虛心購買和仿造西洋火器和火藥配方。
而此時的歐洲則處于英國玫瑰戰爭、英法戰爭、西班牙與英國的海戰等動蕩之中。英國歷史學家弗蘭克·塔里特曾對這一時期的歐洲戰爭進行了統計:“從1480年到1700年,英格蘭參加了29場戰爭,法國34場,西班牙36場,神圣羅馬帝國25場。1610年后的一個世紀,瑞典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每兩年就有一場仗,西班牙每四年要打三場。”
中國火藥的外傳
由于歐洲人早年對從中國引進火藥、火器技術的過程對中、歐火藥史比較研究做得不夠,致使17世紀英國人弗朗西斯?培根等學者將其稱為“來歷不明的發明”。通過19—20世紀以來東西方專家的潛心研究,才真正找到阿拉伯世界和基督教文明區火藥知識的最初來源地是東亞的中國,這在今天已成定論。
早在八、九世紀時,和醫藥、煉丹術的知識一起,硝也由中國傳到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人稱它為“中國雪”,而波斯人稱它為“中國鹽”。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在13世紀,火藥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希臘人則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知道了火藥。
火藥和火器的西傳與蒙古的崛起和西征有著密切關系。蒙金與宋蒙之間長久的征伐戰爭,使各政權熱衷于火器的研制和裝備,突火筒和突火槍這種管型火銃武器在這一時期大量列裝軍隊,并在作戰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火銃的槍管也經歷了由竹子、紙到金屬這一材質上的變化。
蒙古軍隊在從金和宋獲得火藥和火炮技術并成熟運用后,將這些技術和攻城手段運用到了對歐洲的西征中。不同于中國最初將火藥用作助燃,歐洲的火藥配方一開始就是用于發揮爆破與助燃多重作用,這說明火藥在引進歐洲時已經是一項的成熟技術。槍炮技術也隨之被引入歐洲,并得到迅速傳播。
公元1161年,宋金采石之戰中,南宋軍隊使用“霹靂炮”對蒙古軍作戰時,也有阿拉伯水手在現場目睹。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之后,將在開封等地虜獲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還把金軍中的火藥工匠和火器手編入了蒙古軍隊。次年,蒙古大軍發動了第二次西征,新編入蒙軍的火器部隊也隨軍遠征。1236年秋,蒙古大軍攻至伏爾加河沿岸,在這里擊潰欽察部后,進入俄羅斯腹地。在隨后的幾年中,裝備火器的蒙古大軍橫掃東歐平原。1241年4月9日,蒙古大軍與3萬波蘭人和日爾曼人的聯軍在東歐華爾斯塔德大平原上展開了激戰。根據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果斯《波蘭史》一書的記述,蒙古大軍在這場會戰中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波蘭火藥史學家蓋斯勒躲在戰場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內,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根據蓋斯勒的描繪,蒙古人從一種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因為在木筒上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作“中國噴火龍”。
蒙古大軍席卷東歐大地,讓阿拉伯人也感受到了火藥的巨大威力。由于擔心會成為蒙古軍隊的下一個進攻目標,阿拉伯人迫切希望獲得火藥的情報,以提升阿拉伯軍隊的戰斗力。但阿拉伯人缺乏制造火藥最為關鍵的硝石(阿拉伯人稱為“中國雪”)的提煉技術。于是,善于航海的阿拉伯人通過與東南亞各國貿易,間接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硝石。但蒙古人沒有給阿拉伯人足夠的時間利用這些硝石。1258年2月15日,在唐朝名將郭子儀后裔郭侃率領的手持火器的蒙古大軍進攻下,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達終于陷落。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后,建立起了伊利汗國。這里迅速成為了火藥等中國科學技術知識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而配備火藥武器的蒙古軍隊在歐洲的長期駐扎,給歐洲人偷窺火藥技術提供了機會。
由于元朝政府不禁止火器出口,蒙古軍隊還在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中招募士兵,因此,歐洲人有了足夠的機會掌握火藥制造技術。希臘人馬克在研究中國火器的基礎上寫了《焚敵火攻書》,記述了35個火攻方。該書在1804年由法國人杜泰爾奉拿破侖的皇命譯為法文,隨后又被譯為德文和英文。
意大利是獲得中國火藥知識較早的國家之一,歐洲人話語中的“火箭”一詞就首先出現在意大利語中。1379~1380年間,意大利兩大強國威尼斯和熱那亞為爭奪海上貿易壟斷權發生戰爭,雙方在這場戰役中都使用了火器,這是歐洲人制造使用火器的最早記錄。火器在傳到歐洲以后得到了革命性的發展,最終成為了歐洲人征服世界的利器。
中國的火藥推進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恩格斯曾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藥發明中的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藥動搖了西歐的封建統治,昔日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漸衰落了!火藥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一點反思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只有保持開放,保持壓力,主動迎接挑戰,才會持續創新,有真正的進步。歷史長期就是戰國式互動,沒有意外它將繼續發揮作用。
直到17世紀末,英國科學家才通過實驗摸清楚黑火藥的工作原理,自那以后,人類尋找更好炸藥的腳步就從沒有停止過,而瑞典科學家諾貝爾則成了近代炸藥之父,這得益于在1862到1890年間,諾貝爾發明和改進了數十種炸藥,特別是成功研制出工業用安全炸藥,一定程度上將爆炸的威力駕馭在人類手中。
此后,在諾貝爾的基礎之上,人類炸藥發展開啟了新階段,改進后的炸藥安全性能的確提高不少,特別是研制出來的TNT等常規炸藥應運已極為廣泛,但與此同時,爆炸威力卻大不如前了,也滿足不了各方面越來越高的要求,特別是軍事領域。
人稱“火藥王”的南京理工大學的王澤山院士,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共同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火藥王”這個外號不是白來的,王澤山院士堅持研究了60多年火藥,拿獎拿到手軟:曾經三次獲得國家科技一等獎,江湖人稱“三冠王”、“中國諾貝爾”。火藥是咱們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中華民族的驕傲,在軍事、采礦、建筑、煙花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用途。然而近代幾百年來,中國積貧積弱,火藥技術長期落后。
反觀四大發明原創地中國,雖然在中世紀漫長歲月里發出燦爛的科技之光,卻未能產生近代科學和近代社會,而是從16世紀明中葉起在火藥、火器等方面停滯不前、缺乏創新,明顯落后于歐洲,于是又從歐洲引進佛朗機、鳥銃及紅夷大炮等火器。入清以后,火器技術起起伏伏,與歐洲再次拉大差距,以致清末遭西方列強侵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飽受列強欺凌。在蹉跎了三個世紀后,中華民族又重新覺醒與崛起,經艱苦努力,已建設成為世界上經濟與軍事方面的一流強國。今后會有更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為人類再次做出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萬物,中國發明火藥,為什么打不過歐洲小老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