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熟女精品熟女A片视频小说,日本av网,小鲜肉男男GAY做受XXX网站

宋元明清以來,陜西關中的關學大儒都有誰?

謝彥文2年前41瀏覽0評論

淺談明清“關學”中“三原學派”代表人物及其影響

“關學”地位

“關中學派”即“關學”,與湖南周敦頤的“濂學”,河南二程的“洛學”三足鼎立。

這三大學派又與朱熹的“閩學”并稱為宋代理學四大學派。

橫渠先生

北宋大儒張載居關中開創“關中學派”。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人,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稱為橫渠先生、張子。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寧宗賜其謚號“明公”。

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理宗封其為郿伯。

張載被奉祀于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

元代立周敦頤祠,以張載與程、朱配食。

明清之時,張載的著作一直作為開科取士的必讀之書。(陜西眉縣張載祠)

何為“關學”?

橫渠先生鉆研儒、佛、道三家學問,推崇儒學,完善了由韓愈所開創的,以儒學為主、兼容佛道的新儒學體系。

他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至今仍是有志之士的座右銘。

馮友蘭將此總結為“橫渠四句”。

他提出了理學的一系列基本范疇和命題;建構了理學的基本框架;確立了理學“民胞物與”的價值理想,成為宋代理學的奠基人。

張載的思想從總體上可以歸結為:以“氣”為本;以“禮”為教;注重實踐,主張經世致用。

“氣”雖然是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表示物質存在的基本范疇,但在張載以前依然沒有超出宇宙構成論和生成論的范圍。

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開辟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

他教育弟子關心時政、體察民情,力求“經世致用”。

他的“以禮為教”思想,被后來的“關學”學者一直沿襲,成為“關學”精神的核心。

正如學者陳俊民所述:“關學不是歷史上一般的‘關中之學’,而是宋元明清時代關中的理學。”(《關學源流辨析》)(橫渠四句書法)

張載與“關學”的影響

馮從吾,萬歷朝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建關中書院,為“關學”集大成者。

他這樣評價張載:“其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窮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異學,自孟子以來,未之有也。”(《關學編·橫渠張先生》)。

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自稱是張載氣一元論的繼承者。

李約瑟曾評價張載的思想是“十一世紀關于感應原理的非常明確有力的敘述,”長期保持著“它的活力”(《中國科學技術史》)

從北宋張載至民初牛兆廉,關中學人皆尊張載為“關中士人宗師”。

七百年間,薪火相傳,形成了“關學”內在一致的精神氣質、學術宗旨、價值追求和治學作風。

獨特的“關學”精神,又對關中百姓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格精神、民風民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原學派”

明成化(1465~1487)之后,關中出現了王恕(孝宗朝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王承裕(嘉靖朝戶部尚書)父子、馬理(正德朝進士,光祿大夫,謚號忠憲)、韓邦奇(正德朝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楊爵(嘉靖朝進士,謚號忠介)等一批“關學”大儒。

由于這些大儒主要在三原進行講學、討論,所以三原逐漸成為“關學”的中心,并形成了“關學”的分支——“三原學派”。

“三原學派”從此將“關學”推向了一個高峰。

(三原宏道書院遺址)

“三原學派”對“關學”的發展

陜西三原于西安以北四十余公里處,史稱“關中壯縣”

《史記》稱為三原為“天府之國”,記載黃帝曾在三原嵯峨山上鑄鼎,為商鞅變法故地。

三原境內有秦鄭國渠遺址,唐高祖李淵獻陵、唐敬宗李湛莊陵、唐武宗李炎端陵、唐德宗李適崇陵等古跡。(三原唐敬宗莊陵)

三原還是唐朝名將李靖的故里。

發達的農耕經濟與頗深的文化積淀,為“三原學派”的建立營造了物質基礎與學術氛圍。

三原學派改變了明朝立國以來獨崇朱學之傳統,吸收了陽明心學,重新詮釋了《易》,主張思想上回歸張載,并對張載著作進行了詮釋,提倡“躬行禮教”、“崇尚氣節”的學風。

黃宗羲言:“關學大概宗薛氏,三原又其別派也。其門下多以氣節著,風土之厚,而又加之學問者也”(《明儒學案》)。

清末“三原學派”的傳承

清后期,關中學者有大家:一為三原賀瑞麟,為理學家之領袖;一為咸陽劉古愚,為經學家之領袖。

賀瑞麟,字角生,號復齋、中阿山人,被授國子監學正銜,晉五品銜,為關中三學正之一。

賀瑞麟之學以程朱為準,又以倡導張載禮教為己任,延講古禮,教化風俗。

賀瑞麟是“三原學派”最后的代表者。

(賀瑞麟書法)

“三原學派”大儒的風范與影響

首先,“三原學派”堅持“為天地立心”,“剛正清嚴”,為士者立好官風。

“三原學派”在仕途期間能嚴守“氣節”,做到以天下蒼生為重。

王恕曾39次上疏諫言。

《明史》載:“弘治二十年間,眾正盈朝,職業修理,號為極盛者,恕力也”。

馬理曾因諫止武宗南游和嘉靖推崇私親,兩次受到廷杖。

呂柟先后上疏明武宗、明世宗“親政”、“興禮”、“勤學”,遭下獄、貶官。

(王恕,謚號“端毅”)

其次,“三原學派”注重培養人才,樹立了持續數百年的優良學風。

明清“三原學派”在三原開設的眾多書院從根本上教化了學風。

弘治元年(1488年),時任禮部尚書的王恕在故里三原力主重建百年前的學古書院。

該書院一直延續至1915年。

明弘治三年(1490年),王恕告老還鄉,與其子王承裕創建三原宏道書院。

王恕、王承裕認為“人猶木也,養之則成棟梁,失養則為薪蒸”。

王承裕“宗程、朱之學為階梯,祖孔、顏以為標準”(馮從吾:《關學編》),注重以禮為教、以禮為先,力行實踐。

宏道書院日漸成為陜甘兩省學子深造的學府和關學中興的陣地,躋身“關中四大書院”之列,并且造就了康海、呂柟兩位明代狀元,以及大學者馬理。

馬理在當時有“學接橫渠,功著久經”,有與橫渠先生并論之譽。

(三原馬理墓)

故關中督學楊一清嘆曰:“康生(康海)文辭,馬生(馬理)、呂生(呂柟)經學,皆天下士也。”

馬理辭官后講學于嵯峨書院和商山書院。

呂柟著有《禮問內外篇》,任國子監祭酒時,以四書五經及儀禮為教材,貫徹“禮以立之,樂以和之”。

清朝時有“學風之盛莫過三原”之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陜西總督年羹堯奏請,陜西督學署移駐三原。

清末三原人賀瑞麟成為關中傳播程朱之學影響最大者。

同治七年(1868年),賀瑞麟任學古書院主講,并擴建藏書閣。

同治九年(1870年),賀瑞麟創立正誼書院,并一直持續至1948年。

他講學二十余年,所授弟子多為清末民初以及影響現代的大家,省內外所教弟子數以萬計,其中最著名者為牛兆濂。

牛兆濂即陳忠實所著小說《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

最后,“三原學派”強調經世致用,澤及鄉里,培養了守禮、務實的民風。

王承裕曾在宏道書院刊布《呂氏鄉約》、《鄉儀》等書,教化士風民俗。

黃宗羲謂其“冠婚喪祭必率禮而行,三原士風民俗為之一變”。

關中百姓的婚喪嫁娶、小孩滿月過歲、過壽、過節、聚會沿用《呂氏鄉約》至今。

這可以看成“關學”在“禮“方面已經開始了風俗化。

明神宗朝任吏部、工部尚書溫純見三原縣清峪河木橋被沖毀,與知縣高進孝共同倡建石橋一勞永逸。

溫純首捐千兩白銀,號召鄉里捐助。

歷經四任知縣共十二載,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石橋修成,百姓深念溫純與高進孝的德惠,分別建立生祠紀念。

此橋名曰“龍橋”,至今猶存。

(三原古龍橋)

它經受住2008年汶川地震而不倒,而在其旁修于1988年的新橋卻發生危險,可見當年修筑之精穩。

另外王恕曾聘常州名士朱昱編纂成《三原縣志》,馬理修《陜西通志》,賀瑞麟修《三原縣新志》。

“三原學派”對于右任先生的影響

三原于右任先生在嚴格意義上講,不能算作“三原學派”所謂的理學家或經學家。

但于右任先生受到“三原學派”的熏陶,延續與實踐了“關學”的精髓,為后人所敬仰。

他以“為萬世開太平”為己任,追隨孫中山先生,進行革命。

后來在上海創辦了《神州日報》,《民呼日報》等報紙。

民國成立后,出任交通部次長,踐行“經世致用”,整頓鐵路運輸。

他于1919年倡建了三原渭北中學。

三原渭北中學后改名為三原南郊中學,是陜西省著名重點高中。

1923年,以渭北中學為基地,成立了共進社三原分社,推廣進步書刊,傳播馬列主義。

革命先輩習仲勛曾在此學習與開展革命工作。(于右任先生像)

另外他還創立三原女子中學(建于1933)、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民治小學(建于1920,貧寒子弟可免費入學)、民治中學(建于1940年),上海大學(建于1922年),承襲“關學”學者興辦教育之風。

于右任先生關懷桑梓,開辦“斗口農事試驗場”和“東段教育林場”。

1932年三原發生急性霍亂,他從上海寄來“三聯疫苗”由其夫人給群眾接種。

于右任先生的一生都在遵循著“關學”傳承人所應盡的責任,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對其評價毫不溢美。

“關學”的終結與遁隱

關于“關學”終結下限問題,有學者認為“關學”終結于清末劉古愚。

另有學者指出“關學”終結于以牛兆濂為典型代表,活躍在清末民初時期的儒家。

鄙人則認為“關學”雖在傳承形式上終結,但其內涵已隱入關中地域的官風、學風、民風、新風之中。

“關學”已經完成自身的風俗化,并永遠綿延下去。

參考文獻:

陳正奇《關學對關中地區民風民俗之影響》;

趙馥潔《關學的基本精神》;

相巍《“關學”的起落興衰》;

張波《關學史論綱》;

張世敏《關學的形成與發展》


本人閑散HR一枚,自號“隆梨散人”。現居西安龍首山西麓,靠漢長安城遺址,臨唐梨園故地。正所謂靠山吃山,靠城吃城,靠梨吃梨。喜歡站在人力資源管理角度解讀歷史,歡迎各位留言互動,關注本號其他文章。若有關于職場方面的疑問,可私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