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局的一位專家告訴我:神舟十四號沒有鄧清明,已是意料之中的事,宇航員要經過層層篩選,萬里挑一才有可能選上。后來我查閱資料,才知道宇航員上天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神舟十四號飛船已經完成發射任務,三名航天員分別是陳冬、劉洋和蔡旭哲,算得上是前輩帶新人的組合。可以看出,這次執行飛行任務的名單中又沒有鄧清明,完全是出于多方面的考慮,不管是從年齡還是身體等因素來說,他已經不適合再上飛船。
作為一名宇航員需要具備的素質
從這幾年執行飛天任務的人員名單來看,很少有30歲以下和60歲以上的航天員,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航天員的年齡就是硬性規定。年輕人在體能素質方面有優勢,但缺乏專業的知識儲備,實戰經驗匱乏,也不適合登上宇宙飛船。
在知識方面,要受過專業的教育,并取得學士學位,最好是航天工程專業畢業。進入空間站以后,與地里的環境不一樣,就連最基本的日常動作,都要在艙內靠機械設備操作完成。如果沒有一定的工程或物理知識,都無法理解每個按鍵的功能。
以國內的標準來說,想當上宇航員,首先就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這個條件也沒那么容易實現,就算從專業的航天學校畢業,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至少1000小時飛行實操經驗,才有機會去參選宇航員。
宇航員進入太空以后,完全處于失重的狀態,執行飛行任務過程中,會遇到難以預料的問題,對身體素質是極大的考驗。
楊利偉第一次從太空返回地面以后,接受采訪時透露,從發射直到降落,中間經歷了三道難關,命都差點丟了,想起來都讓人后怕。
在太空環境中,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無法應對未知的問題,發生危險的幾率就要大得多。
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通過層層篩選,接下來就是嚴酷的體能訓練,在這個環節,可能有的人無法承受訓練的強度,會自動退下來。為了適應太空中失重的環境,還要在模擬艙內連續保持5天的特殊臥姿,弄得鼻青臉腫失眠。
出倉的訓練強度也不容忽視,就拿水下訓練來說,簡直就是對身體的摧殘,當初劉洋穿著120公斤的衣服,在水中活動了3個小時,手就已經開始發抖,連筆都握不住,水波紋產生的晃動,會讓人產生巨大的眩暈感,分不清東南西北。
進入外太空以后,就連最基本的吃飯和休息,也會變得十分困難,這就需要宇航員在地面進行訓練來克服。
宇航員是一份特殊的職業,工作的艱苦程度普通人難以想象,進入太空之前,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確保萬無一失。首先要對身體進行基本的評測,各項指標合格以后,還需要檢查過往病史和家族病史。比如說會檢查人的神經、視覺和心血管,沒有問題才能進入下一步考核。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宇航員必須具備的條件,因為太空環境不同于地球,危險無處不在,就要做好承受風險的準備,甚至連生命也要付出。遇到緊急情況,就要利用強大的心理素質,臨危不亂,采取正確的措施,將危機化解。
神舟十四號為何沒有鄧清明
鄧清明為了實現太空夢,準備了24年,可是神舟十四號的名單中,并沒有他的名字,遺憾落選,讓喜歡他的人感到非常難過。
那么問題來了,鄧清明為何落選,難道是他達不到標準嗎?其實,以普通人的思維來說,他在航天領域是一個足夠優秀的人才,上太空完全沒有多大的問題。但是以專業的角度來說,上太空要考慮全方位的因素,挑選出合格的宇航員,盡大可能完全圓滿完成航天任務。
第一,鄧清明何許人也
鄧清明于1966年出生于江西省撫州市的一個普通鄉鎮,家庭經濟情況并不好,上高中的時候,為了省錢,自己帶著咸菜和饅頭去學校吃。
父親用賣糧食換來的錢,給他買了一輛自行車,收到這個禮物高興壞了,整個晚上都沒有睡覺,那時的鄧清明就暗暗發誓,在學校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恩情。
十八歲那年,剛好學校招飛行員,在老師的推薦下,順利報了名。飛行員是他從小的夢想,總是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己能駕駛飛機上天。
經過相關的考核,鄧清明如愿以償被選上,與他一起進入部隊的,都是學校里的尖子生。
在部隊培訓了幾年,成績優秀,從1500多名空軍飛行員脫穎而出,1979年正式進入航天隊伍,成為中國首批14名航天員,為神九、神十、神十一飛行任務做準備。
鄧清明一心想成為合格航天員,在訓練上毫不含糊,每天來得最早,也是最晚走的那一個,訓練內容極其枯燥乏味,但他一直堅持下來了。
在進行加重訓練時,主動提出超過本人8倍重量施加在自己身上,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受了多少苦。但他總是笑著面對壓力,安慰家人不要擔心。為了能完成航天夢想,就算流血流淚也不怕。
第二,鄧清明遨游太空之路異常坎坷
2010年,鄧清明入選強化訓練隊,離遨游太空的夢想又近了一步,成為神舟9號的預備隊員。
即使成為預備隊員,到最后拿到名額也沒有那么容易,首先要經過八大類的考核。
那個時候的鄧清明透露,在訓練過程中,時刻都保持最佳的狀態,身體的每根神經都會緊繃,到最后各項成績優秀才能進入執行任務的梯隊。
但不管怎么努力,遺憾的是鄧清明還是落選了,但他并沒有氣餒,主動與航天員進行模擬,提前將所有的程序先走一遍,到了真正執行時才會輕車熟路。
“神九”落選了,鄧清明還沒有放棄,馬上投入新一輪的訓練中,他把這次失敗當作積累,只有知道自己的缺點,不斷改進才能更加強大。
第三,鄧清明2013年做過一次小手術
2013年,鄧清明在一次例行體檢中,發現身體內有個小結石,沒有什么癥狀,對生活也沒有影響。但是鄧清明卻很在意,找專業的醫生咨詢處理方式,他覺得宇航員進入太空,就要保證自己的身體處于最佳狀態。
那一年鄧清明毅然決然選擇手術,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醫院住了下來。
本來是一個小手術,可是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結石并沒有完全取出來,醫生只能在他的腎臟里埋下一根管子,為以后的手術做準備。
從醫院回來之后,鄧清明無法正常訓練,只能在家休息,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都帶著管子,給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有一次甚至出現了尿血。
沒有辦法,鄧清明又進行第二次手術,這次結石才取了出來,經過兩次手術,身體素質就要比以前差一些。
2014年,航天員大隊有5名隊員停航,主要是因為年齡和身體原因,其中就有鄧清明,當時同為飛行備份的陳全對他進行安慰,說不管是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職責所在,就算沒有選上,也不要放棄,下次還有機會。
在以后的日子里,鄧清明都沒有忘記這句話,即使飛天之路異常艱難,但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都會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挑戰。
第四,為了培養新人,給新人更多的機會
這次執行神舟14號飛行任務的三人,都是75后,沒有超過50歲,最小的陳冬比劉洋還年輕兩個月。
其中蔡旭哲雖然是新人,但也準備了十二年,碩士畢業,與陳冬和劉洋都是屬于第二批航天員,陳冬和劉洋之前已經執行過太空任務,而這次神舟14號上天選上蔡旭哲,對他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不管是任何行業,需要堅強的后備力量來支撐,航天事業也沒有例外。即使這一代的宇航員在優秀,他們終會有老去的時候,培養新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讓新人實踐,可以掌握更多的經驗,宇航員在年齡上就不會出現斷層,當執行飛行任務時,就有更多的人才可以選拔。
鄧清明今年已經56歲高齡,但他依舊堅持訓練,為飛天任務時刻準備著,哪怕不能上天,也會在地里陪著宇航員參與模擬實驗。
曾經在備戰的階段,鄧清明與陳冬一起住進不到10平米的封閉倉內,完全與世隔絕,就是為了能讓陳冬能提前適應太空環境。
寫在最后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的時代已經來臨,每年都會發射飛船進入太空,此次神舟14號沒有鄧清明,但他為航天事業奉獻出自己的全部,一直與宇航員陪跑,這樣的精神值得讓人敬佩和銘記。鄧清明是航天團隊的一份子,神舟14號發射成功也有他的功勞,給這位偉大的航天英雄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