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層參考模型,全稱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el,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1984年提出的,提出的目的,一是在邏輯結構上進行了分層,使網絡結構更加清晰,易于學習和操作。二是每一層都可以專注于自身協議和標準的制定,促進標準化工作,而且各層的協議可以相對獨立的發展,各層協議間影響較小,三是有了統一的模型,使不同廠商設備之間可以互相兼容。
其實很好理解,看到OSI參考模型,我就想到了漢堡,漢堡的模型就是兩片面包夾一塊肉和一片蔬菜,大家都可以按這個模式去學習做漢堡,我們可以專門研究漢堡中間這塊肉是用雞肉還是牛肉,或者不同口味,但對面包和蔬菜的影響較小,面包供應商和蔬菜供應商、漢堡供應商可以隨機搭配,從而生產出適合不同人口味的漢堡。
那這個模型是什么樣的呢?
OSI七層參考模型,自上而下為: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其中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屬于高層,這一般是軟件工程師的范疇,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屬于底層,這是網絡工程師關注的范疇。
應用層:OSI參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戶的一層,可分為"系統應用層"、"用戶應用層"。為應用程序提供網絡服務。
表示層:提供各種用于應用層數據的編碼和轉換功能,確保一個系統的應用層發送的數據能被另一個系統的應用層識別。典型功能:
會話層: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表示層實體之間的通信會話。該層的通信由不同設備中的應用程序之間的服務請求和響應組成。典型應用:
傳輸層:提供面向連接或非面向連接的數據傳遞以及進行重傳前的差錯檢測。提高信息交流可靠性。
網絡層:提供邏輯地址,供路由器確定路徑。
數據鏈路層:將比特組合成字節,再將字節組合成幀,使用鏈路層地址(以太網使用MAC地址)來訪問介質,并進行差錯檢測。
物理層:實現邏輯上的數據與可感知的光/電信號之間的轉換。
但其實OSI參考模型更多地是從概念上對網絡結構進行分層,大家懂個概念就好,OSI模型協議較為復雜,沒有得到廣泛應用,TCP/IP模型因其開放性和易用性成為互聯網主流協議,所以在實際應用中還是以TCP/IP協議簇為主。
現實中網絡的設計和實現,都是用TCP/IP協議簇。TCP/IP協議簇和OSI協議簇使用的具體協議是不同的,而我們常用的協議,如HTTP,FTP,TCP,IP等協議,都是TCP/IP協議簇。所以,如果學習網絡知識,還是要以TCP/IP協議簇為主。
TCP/IP標準模型就是由OSI參考模型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