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一般指地方之人杰。
當然,還有一些,雖然很厲害,但是可能其名聲與其英才,并不相稱,這種情況,也不少見。
主要就“名”而言,廈門的名人,大致可做如下劃分。
這個回答,且不論他們的事跡。當然,一般情況下,人們對他們的事跡,總是多多多少知道一些。
“萬嬰之母”林巧稚先生。一個真正的最美女性、人間天使。為什么她能成為無數人衷心敬仰的世間之光,為什么20世初的鼓浪嶼可以走出這樣一名偉大的女性?請移步“廈門故事島”文章《中國第一名女院士,為什么是林巧稚?》https://www.toutiao.com/i6666947123793101325/答案,就在故事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然,不能人人可為林先生,但是,她的故事可以給予人們永恒的激勵。歌德說:“永恒之女性,指引我們向上。”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蘇頌是中國古代一流的天文學家,他曾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自動化儀象臺兼天文鐘——水運儀象臺。
英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稱:
“蘇頌把時鐘機械和觀察用渾儀結合起來,在原理上已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說,他比羅伯特、胡克(注:西方科學家)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注:西方科學家)先行了七個半世紀。”
1924年,辜鴻銘(右二)、印度詩人泰戈爾等人的合影。可以說,辜鴻銘在世時,即成為一個傳奇。民國初年,很多來華的外國人都會聽到“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之說,為此,英國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來到中國,都要專程拜訪辜府。他的名字,也總是和許多段子相關,比如他是“民國第一罵人高手”、他“發明”了“男人是茶壺、女人是茶杯”的“茶壺理論”,他精通9國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卻留了滿清最后一根辮子等等。這些傳說,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實的辜鴻銘——他是奇人,不是大師;活得精彩,但很悲涼。對此,“廈門故事島”https://www.toutiao.com/c/user/111580326079/#mid=1625892819471364
接下來會有專文回望辜鴻銘。
以余青松為例。很多人去南京旅游,一大目的是看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現代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然而又有幾人知道,紫臺出自誰手?廈門人余青松,是紫臺締造者、中國現代天文學開創者、也是一位拼盡全力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爭得世界榮譽的老廈大學者。1989年,美國哈佛——史密松橡樹嶺天文臺,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余青松星”,志以永恒紀念。
余青松設計、主持建造的紫臺舊照。在一個動蕩的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紫臺創建路,也是一條讓創建者艱辛備嘗之路。當時,紫臺建成轟動了國際天文學界。一名日本天文學家前來參觀,驚訝地發現,紫金山天文臺設計合理,而且集聚了大批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天文觀測儀器。他毫不吝嗇地贊揚中國同行:
“日本目前還找不到一個有能力建出這樣的天文臺的人!”
對此,欲知詳情,請移步“廈門故事島”文章《他為中國仰望星空開路,被指在“國父”頭上動土》https://www.toutiao.com/i6663752715128013315/
我有時會想:到底是“地靈人杰”,還是“人杰地靈”?孰應在先,孰應在后?
回望這些廈門之星的故事,使我感到,人,或者準確地說,什么樣的人,才是關鍵所在。
在此,有這么一個故事:
明末,廈門名士池顯方曾與友人結伴北上,沿途游覽江南一帶的鵝湖、錢塘、姑蘇、秦淮等名山勝水。
他們一邊游覽,一邊感慨。
江浙一帶素來人文鼎盛,歷代文士在這里留下了諸多詩詞歌賦,令這里的山水顯得更為多彩。池顯方在盛贊之余,發表了令同行之人稱奇的評論。他說:
“吳越山水之佳,大半為人妝點。只三分山水,得七分剎宇,十分文章,則洞天福地矣。”
也就是說,他認為,在西湖這樣的勝景里,人文的內容大于自然條件。
想到他千里之外的故鄉,池顯方又說:
“鷺門倘得一好事妝點,則洪濟可敵靈隱,玉屏可敵飛來,醴洞可敵中泠,鼓浪可敵金焦。”
即,他認為,廈門、鼓浪嶼的自然山水并不輸于江南,所少的只不過是人文條件,
從后來的一切看來,池顯方的話就像是一番預言。
比如鼓浪嶼,如今的它,可以說,比起金、焦來更加蜚聲海內外。
俯瞰鼓浪嶼。第一名,鼓浪嶼。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在專輯《中國最美的地方》中,評鼓浪嶼為中國最美城區之首。第二名到第四名,依次為蘇州老城區、澳門歷史城區、青島八大關。
改變的關鍵在什么?
在人。
試想,在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像鼓浪嶼這樣的小島,幾乎不可勝數,而且,其中許多,單以風景而論,不僅不亞于鼓浪嶼,甚至可以遠超鼓浪嶼。
鼓浪嶼在百年前即成為一處勝地,而今又為“世遺”。
為什么是鼓浪嶼?
很多人往往以為,西方人是鼓浪嶼這個最美城區的主要建造力量,比如,這個小島,僅僅是個彈丸之地,就有過那么多的領事館。其實,固然是西方人開啟了“最美城區”的起點,但是,那些歸僑,才是鼓浪嶼的真正創建者——從19世紀末起,大批的閩僑精英開始在鼓浪嶼定居,這一進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高峰,一組數據可以有力地說明這一點:鼓浪嶼現存的建筑中,有70%建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其中又有70%為歸僑所建。
他們,更帶來了鼓浪嶼的一個空前絕后的文化爆發時代。
1920年,一個名叫保羅·哈欽森的美國人在描寫鼓浪嶼時,即這樣寫道:
“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小島,在如此狹小的島嶼上,居然擁有如此之多風格迥異的建筑,如此之多的英才與風云人物。可以說,無論是在藝術、教育,還是醫學、建筑,鼓浪嶼都扮演了一個時代先鋒的角色,遙遙領先中國其他地方……”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我們可以說,今天鼓浪嶼之所以成為人們向往中的一個美好之地,它的魅力固然來源于它所擁有的天然勝景,以及坐落其中的那千姿百態的,融合了歐美和東南亞風格的一棟棟老別墅,還有從別墅中傳來的鋼琴聲,
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人文墻,其中有許多閃亮的名字。
如果這座小小的島嶼不曾有過他們的存在——
那么鼓浪嶼也許就和其他無數的海島沒有多大不同,它將不會是一個有故事的島嶼,曾經在這座島嶼上發生過那令人激動的一切都不會發生,它更不會擁有像今天一樣的吸引億萬游客的驚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