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換句話來表述您題目的意思,是不是這樣
那么,我把這手機暫定義為”非接觸測體溫手機”。非接觸測體溫手機是真品類還是假品類,我從技術和市場2個角度展開。先看看市場帶有類似功能的手機,如下圖
這兩種手機都是內置了紅外測溫模塊,但是技術參數要1厘米,而且測好幾次。而實際使用者反應,"類似這樣手機,測溫距離要貼近人體,測溫距離太近,經過測試,該自帶紅外線測溫功能的手機卻極不穩定,24.5℃、19.6℃、37.0℃……,基本上是個玩具,應一下急可以,實用性一般,雞肋!"。造成體驗效果差(測不準,測速慢,太近)的原因,我估計是背后的技術因素吧。
其實紅外測溫技術很多,比如:熱釋電、焦平面、熱電堆,當然還有電熱偶的工業用的,這里面都可以做成溫槍,但是如果他的說明書的精度是±1.5攝氏度或者±2攝氏度的溫槍是不適合做體溫槍的,那是智能工業、做飯的時候使用。這里面還有工業用的紅外成像,也是±2攝氏度的精度,千萬不用弄混了。很多顯示精度是0.1但是這指的是顯示分度,不是精度。
額溫槍市面分為點式熱堆紅外測溫和熱成像測溫,前者幾百元后者幾千元,醫學額溫槍,國家標準是小于0.4度,而做為快速測溫篩查用的是小于0.5度,那么上面圖2種測溫手機肯定不是用的“熱電堆和焦平面”技術的,明白人都知道:一是精度原因,二是成本原因。而要滿足“準確、快速、方便、低成本”非接觸測溫手機,也只有采用熱堆式紅外測溫模塊了,熱成像測溫模塊就別想了,因為熱成像測溫模塊目前市場價格比一個手機都貴呀!
據了解,國內手持式測溫儀的熱電堆紅外傳感器主要來自德國海曼、日本石塚、瑞士泰科、比利時邁來芯以及我國臺灣的眾智、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上海燁映等公司。,熱電堆紅外傳感器結構精細、設計嚴格。整套工序需要120多個步驟、38臺主要設備,紅外傳感器芯片采用MEMS工藝,它對線寬沒有過多要求,但對設備卻有特殊要求。“紅外傳感器芯片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是深硅刻蝕,因為耗費時間,且不易在短時間內擴產,因此,影響芯片產量。由于投放到市場的芯片數量太少,所以出現一芯難求、價格暴漲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紅外測溫信號處理芯片作為紅外測溫儀的核心部件,ADC的精度與穩定性,直接關系到測量的準確性。紅外測溫信號處理芯片與紅外熱電堆傳感器的適配校準是紅外測溫方案的關鍵。市面上不同廠家的紅外傳感器性能參數不一致,需要分別設計軟件校準方案。大量實踐表明:對傳感器信號和環境溫度補償的軟件算法的優劣,也顯著影響測量的準確度和一致性,這需要多年的實際應用經驗與臨床驗證積累。通過醫學認真的額溫槍背后都有大量數據支持和算法保證的。因此說熱電堆紅外測溫模塊內置還是外配手機,都要遇到供應鏈瓶頸和算法考驗的。
再有手機的體積小,內部的空間已經非常擁擠了,很難再加上一個紅外測溫的模塊兒。而且紅外測溫傳感器的原理是通過接收物體表面的紅外線波長來辨別表面溫度,這就需要一個尺寸夠大的紅外線接收區域。熱電堆紅外測溫模塊內置一定是挑戰手機空間設計的。
熱電堆紅外測溫模塊外置模塊,它通過耳機插孔,直接插在手機的耳機口上(或者通過延遲線),通過采集額溫溫度來測量體溫,然后上傳到手機上,手機需要配對一個可以采集分析并能輸出體溫數據的軟件,這樣外置測溫模塊的手機是有可能的。
總之,非接觸測體溫手機這個品類從技術難度,使用方便性,和成本來說,是一個偽品類,即使產品開發出來,也難有市場。而接觸測體溫手機則是一個真品類而有市場,一般采用有線方式,通過手機的耳機口連接傳感器,或者通過藍牙連接手機,測溫腋下等體表溫度(如同下圖)但是接觸測溫方式只能給少量人群測溫而不能如額溫槍那樣給大流量人群測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