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教授當然是大數學家,甚至堪稱當今世界數學家的泰斗,是公認的數學界領袖級人物。但是,盡管如此,大概也沒有壟斷數學家定義的權力,更不應該把數學僅僅定義為那么幾個“數學家”玩的別人根本看不懂的游戲,如果是這樣,數學將真的死去!
其實,歷史上數學,包括純粹理論數學,真正有生命力的,能夠對人類發展做出巨大影響的那些理論,沒有一個是完全脫離現實世界的理論。說這些對丘教授來說,當然是班門弄斧,但是從歐氏幾何到牛頓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再到黎曼幾何,高斯空間,都離實際世界不遠,哪怕是丘教授的卡拉比-丘空間,也是在與超弦理論這個物理理論結合以后才顯得有意義,所以實際上很難找到沒有實際意義的嚴格意義上的純粹數學。
至于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或者基礎理論科學家,怎么定義?馮.諾伊曼,香農,圖靈,算數學家還是數學工程師?當玻爾,還有惠勒等,幫助美國研制原子彈的時候,他們是量子物理學家,還是工程師?誰能夠把他們分清楚?這些大師們自己又愿意把它分清楚嗎?
以前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割裂了基礎理論和應用,武斷的質疑基礎理論研究有沒有用,這種傾向當然非常短視,現在基本被大家拋棄,現在大家公認并且絕對肯定基礎理論研究對于人類發展的貢獻。
但是,如果實事求是的看待歷史,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真正對人類發展有貢獻的基礎科學理論研究其實不是全部,甚至不是大部分,而是一小部分,大量的研究,后來都被證明毫無用處而被人類拋棄。因此,現在當某個基礎科學理論研究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一個將來會不會有用的問題?
比如數學,開創一個新的數學體系或者數學方法,和改進某個定理成立的條件,恐怕不能相提并論吧?至于那種一天到晚熱衷于證明某個數學難題,或者改進人家的現有成果的“數學家”們,比起為華為研制芯片和操作系統提供更加先進算法的“數學工程師”們,究竟哪個更加高明,更加值得普通人尊敬,更加應該稱為“數學家”(如果“數學家”是個值得炫耀的榮譽的話),恐怕也是一目了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