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邀請!“種得好”不一定不如“賣得好”,就拿我們當地來講吧,水稻畝產年年提高,今年畝產平均1900斤,而價格只有1.20元/斤,產值2000多元,扣除成本,畝效益1000元左右。因此,我認為,干農業既要“種得好”,又要“賣得好”,只有“種得好”,才能“賣得好”!
農產品怎么樣才能賣上好價格?首先必須“種得好”,農產品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口感不錯,消費者認可才行。東北大米,為什么賣高價?就是品質好嘛。農家土豬肉為什么賣價高,就因為口感好,還有土雞、土雞蛋消費者只認可這種本土雞蛋、土雞,所以才能賣上好價格。農村有句老話:“酒香不怕巷子深”,你品質口感好,在市場具有獨特優勢,自然有人出高價格買。反之你生產的都是“馬路貨”、“地攤貨”,怎么也賣不出好價格的。
農產品也要追求品牌效應。有品牌,才有知名度,名茶價格高,是因為有品牌,有知名度,名酒知名度高,才有“天價”酒,東北大米價格高,是因為有幾個知名品牌。有了品牌,就能“高山打鼓,有聲在外”,創一個農業品牌不容易,砸一個農產品品牌確是瞬間的事,做農業,必須發揚農民淳樸、憨厚、善良、熱情的優良傳統,不能搞弄虛做假,歪門邪道。
“種得好”也能創造效益。你沒有產量,光有好價格有什么用?一畝比別人少幾百斤產量,就算漲幾分錢有什么意義。做為農民,單一個體,在市場處于弱勢地位,價格上沒有定價權,沒有話語權,農民很難把握市場規律,了解市場信息,規避市場風險。想農產品“賣得好”很難。農民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就是想“賣得好”造成的。農民總想賣出高價農產品,盲目等待觀望,盲目樂觀,沒有一個人能在農產品價格高的時候銷售,都是在農產品價格底的時候銷售了,就是我多次講的“賣跌不賣漲”。什么樣的價格才是“賣得好”啊?農產品賣出去有收益就是“賣得好”,摒棄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就是“賣得好”。追求高收益,農民只能在農產品產量上下功夫,追求“種得好”比較現實些,因為,農民不知道什么價格才是最高價,什么價格才是“賣得好”。
我不建議農民去追求“賣得好”,去等待好價格、高價格,我希望農民還是在“種得好”上下功夫。選擇高產、優質品種種植,采用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先進經驗,科學種植,千方百計的降低成本,提高產量。規模種植,創出品牌,做大做強,要把農業當產業,當事業去干!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僅供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