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提問,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糧票,一個時代的記錄,計劃經濟時期,定量供應糧食制品的購買憑證之一,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左右還在使用。
現在想起來,如若眼前,作為時代的經歷,有種親切感的回憶。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從計劃經濟糧食供應辦法說起,我記得從兒童期開始,到小學、中學、高中都有各自不同的供應標準,
城市居民以干部、工人區別,而工人又細分為輕體力、重體力的供應標準。身在異地可憑供應地換發的糧票購買糧食。
糧票主要有“地方糧票”和“全國糧票”,有些省份的“地方糧票”又分省轄專區(如今的省轄市)所在地的“××市糧票”。省與省之間的糧票使用,必須得“全國糧票”,這個時期的“全國糧票”是很難換取的。
由于水土氣候關系,我母親長時期回山東療養,這個時期父親遠在干校,于是她們的糧票都是我給辦理的,我知道地方糧票與全國糧票換取的麻煩,而且每個月都要換取,好在后來調到學校工作,以后糧票換取,都有糧食系統的學生家長幫我解決,所以說,地方糧票與全國糧票換取雖然麻煩,對我來說還不算問題。
至于我“和糧票有哪些故事”?有一次去上海我同事家玩,我們倆在外面吃飯時發現沒帶糧票,他說沒關系,找別人要,當時我覺得會尷尬的,(如同要飯)為了四兩糧票張個口,結果別人很爽快的答應了。
這件事應該是我永遠忘不了的《我和糧票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