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是農民出生沒有錯。誰規定農民出生的人就不能精通兵法了?難道農民出身就只能干農民,就不能干其他事情了嗎?農民出身的徐達通過學習、實踐,在作戰中學習,在學習中作戰,將學習的理論運用到實際,將實際經驗升華為理論難道就不可以嗎?徐達就是這樣的農民,通過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僅精通了兵法,而且還成為明朝第一開國功臣。因此,這個問題沒有什么好奇怪的。倒是提問的卻有些奇怪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首,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冠。
徐達世代為農,少有大志,身材魁梧,和朱元璋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自幼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元末,朝政綱紀不振,派系紛爭,加之蝗旱瘟疫,天下大亂。1353年,徐達參加朱元璋領導的紅巾軍起義軍,功績顯赫。徐達很有軍事天分,嚴以律己,深得為將精髓。他嚴于治軍,吸取了元軍官兵腐敗、燒殺擄掠、禍害百姓的教訓。要求部下“令出不二,有違令擾民者,必戮以徇”!很快成為義軍主要將領之一。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郭子興見濠州(治所在今安徽鳳陽)糧草短缺,命朱元璋帶著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少數人南下定遠(今安徽滁州定遠),開辟新的根據地。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書記,并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系,共創大業。定遠驢牌寨有一支地主武裝,人數有3千多。朱元璋與徐達等人商議,當時山寨缺糧,徐達讓部下假扮運糧百姓,詐開寨門,徐達趁山寨不備,率先捉住寨主,迫使部下投降。隨后,徐達率兵乘勝奇襲橫澗山,橫澗山寨主繆大亨在睡夢中當了俘虜,兩萬多人的隊伍很快“改姓為朱”了。這支軍隊交由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分別指揮訓練。不久朱元璋人馬就發展到4萬多人。順便說一下,朱元璋率兵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和姐夫李貞帶著12歲外甥李保兒(后改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定遠當時還有個才8歲孤兒叫沐英,最大的才18歲。這三個孩子都被朱元璋收為養子。日后,他們都成為明朝開國著名將領。徐達經常與士兵同甘共苦,出征時,遇到糧草不濟,士兵吃不飽,他就不吃飯,士兵生病、受傷,他必定親自探望、慰問。他所指揮的軍隊,號令嚴明,指哪打哪,絕不騷擾百姓,因此,徐達軍深受百姓支持,戰斗力很強。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孫德崖部隊因遇饑荒,希望朱元璋接納,駐軍在和州境內。郭子興將孫德崖抓住,孫德崖部下也捉了朱元璋。徐達請求郭子興,自己愿去代替朱元璋,并將孫德崖釋放,孫德崖的部下也釋放了朱元璋,徐達化解了這場矛盾。同月,濠州義軍首領郭子興去世,紅巾軍劉福通在安徽亳州建立“大宋”政權,擁尊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為小明王。任命朱元璋為濠州郭子興部副元帥。后郭子興部另兩個副元帥郭天敘、張天佑先后戰死。朱元璋實際成了郭子興部實際首領。朱元璋采納了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在和州駐守。有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先后前來歸附,朱元璋、。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徐達率軍趁勢大破元軍,攻占了太平城(今安徽當涂)。
次年春,也就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克集慶(今江蘇南京),改集慶為應天府。徐達率軍攻打盤踞在常州的張士誠。徐達先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僅用一天就攻了下來。生擒張士誠胞弟張士德,又與常遇春生擒其部將張德,并先后攻克攻克毗陵(今江蘇常州)、寧國(今屬安徽宣城)、宣城(今安徽宣城)。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月,宜興攻克。朱元璋親征婺州(今浙江金華),徐達留守應天府。徐達長于謀略,盡管小時候家里窮、沒有機會讀書。參加義軍后,跟人學習認字,求教兵法。特別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很快成長為帥才。史書說他“延禮儒士,商議終日”。徐達崇尚節儉、反對奢華。一次,朱元璋到他家,見他住在低矮、潮濕的小屋內,提出給他更換高大、敞亮的房子。徐達都謝絕了。他說:“天下未定,主上宵衣旰食,臣敢以家為計”?
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為東防張士誠、西擋徐壽輝。徐達主動出擊,率兵攻克池州(今安徽池州),擒獲守將洪鈞等人,并繳獲了許多戰船。隨后,徐達乘勝進攻安慶,安慶守將趙普勝是陳友諒心腹大將,智勇雙全,據守安慶,徐達諸將攻了幾天都沒有拿下。徐達用離間之計,詐稱趙普勝勞苦功高,在元支持下,準備在打敗朱元璋后任池州平章事,遭陳友諒忌殺。趙普勝死后,樅陽水寨無人能守,徐達很快攻下了樅陽水寨。陳友諒知道自己中計,非常惱火,打算率大批水軍準備復奪池州。次年(1360年)五月,徐壽輝被部下陳友諒殺害。當時陳友諒在義軍中實力最為雄厚,自稱皇帝,國號為漢。陳友諒野心很大,占據了江西、湖廣大片地盤。派人與張士誠相約,合力攻擊朱元璋的吳軍。陳友諒剛當上“皇帝”不久,即派水陸大軍攻打朱元璋的東吳軍,準備解安慶圍,順便拔掉池州這顆“釘子”。徐達、常遇春商議,選老弱兵在池州要道誘敵,挑精兵在城中堅守待敵,派主力在九華山下設伏,斷其后路。此計劃報得朱元璋的同意。當陳友諒軍至城下,只聽城內鼓聲驟響,一剎時城外伏兵四起,城內精兵沖出,內外夾擊,陳友諒軍大亂,被斬首萬余,生擒三千,徐達軍大勝。這一仗,徐達與常遇春配合默契,相互支援,堪稱典范。可惜,常遇春不聽徐達的勸阻,坑殺不少降將、士兵。為后來作戰增加了不少難度。
陳友諒得知前軍在池州大敗,安慶不保,決定撤兵江州(今江西九江)合力再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徐達與陳友諒在江州大戰,這一仗,干凈利落,吳軍繳獲戰馬兩千匹,糧食數十萬石,陳友諒西逃武昌。徐達乘勝西進鄱陽湖,直逼武昌。徐達領兵作戰,不僅敢打能拼,而且尤善動腦。把平時所學與戰爭實踐結合起來,取得了很好地效果。1362年,朱元璋率軍平定洪都(今江西南昌)后,帶兵救援在安豐(今安徽淮南壽縣)的小明王韓林兒。不久,洪都降將祝宗、康泰舉兵叛亂。追擊陳友諒到了漢陽沌口的徐達得知消息,急忙回軍洪都,很快平定叛亂。隨后徐達帶兵馳援遭到張士誠進攻的韓林兒、劉福通。徐達帶兵打跑了張士誠,收復了被張士誠聯合元軍所占的所有城池。
陳友諒則大軍乘虛而入,攻陷吉安(今江西吉安)、無為(今屬安徽蕪湖)等地,并集中兵力猛攻洪都達85天。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七月。朱元璋親自帶兵迎擊,雙方在鄱陽湖展開大戰。當時,陳友諒在兵力、財力上占有絕對優勢,擁兵60萬,巨艦數十艘,朱元璋只有20多萬人,用的全是些破舊小船。第一天交戰。徐達身先將士,親自上陣拼殺,一舉擊潰陳友諒的前鋒部隊,殲敵1千5百多人,并繳獲巨艦一艘,吳軍軍威大振。陳友諒拼死抵抗,徐達的戰船著火了,他奮不顧身地撲滅大火,繼續堅持戰斗。此時,張士誠帶兵攻打應天,朱元璋恐怕南京不保,急忙派徐達回軍救援。,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顧之憂,全力對付陳友諒,取得了鄱陽湖戰役的勝利,全部殲滅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
徐達對屬下賞罰嚴明,很得士兵擁護。這一次回軍救援南京,手下大部分是收編不久的雜牌軍。他們得知張士誠勢大,自己勢小,許多人思念家鄉,擅自逃跑時被抓了回來。幾位部將建議徐達處死這些人,徐達對部將說:“殺了他們,會有更多人逃跑的,搞不好還會激起兵變的,找出挑頭鬧事的就解決了。這件事還是我來處理吧”!他讓人傳令說:“大家思念家鄉是人之常情的,但擅自逃跑按軍規是要殺頭的。現在大將軍在營外,決定網開一面、不按軍規辦事,凡是愿意悔改的站在左邊,實在愿走的就站原處不動”。于是絕大多數人站在左邊,只有僅有的幾個站在原地不動。徐達很快找出了帶頭鬧事的,在他面部刺黑字就放了他。這人一出營門就羞愧自殺了,其他人看了后,就不敢輕舉妄動了。張士誠聽說徐達回軍,就慌忙撤退了。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徐達、常遇春受命攻打張士誠,攻克淮東、泰州、宜興、高郵,俘虜張士誠將士1千多人。淮安守將梅思祖開城投降,徐達實力大增,逼使張士誠的勢力收縮在長江以南地區,不敢妄動。徐達讓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距城18里的地方設伏兵、并各帶騎兵一支,自己則親率軍隊與張士誠軍正面交鋒。徐達部將王均用率騎兵從側面沖入敵陣,張士誠軍隊大亂,掉頭而逃,又被常遇春等伏兵截殺,死傷無數。這年冬,張士誠不甘心失敗,用重金吟誘新近歸附吳新軍7000人為內應,將徐達圍于牛塘。徐達立即派人突圍,命副帥常遇春與廖永安、胡大海等馳援牛塘,內外夾擊,大破張士誠軍。次年,常州守將呂珍趁夜逃走,常州被攻下。不久,又攻克通州(今江蘇南通)、南下占領湖州(今浙江湖州)、然后轉軍北上攻平江(今江蘇蘇州)。徐達督軍首先攻破葑門,常遇春攻破閭門水寨,直逼城下。將士們奮勇爭先20萬大軍殺聲震天。張士誠令樞密唐杰上城督戰拒敵。唐杰抵擋不住,繳械投降。平江參政謝節、潘元紹看到大勢已去,相繼投降。徐達下令:“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徐達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降將李伯升奉徐達之命,前去勸諭張士誠。后張士誠還是在看守之地自縊而亡。徐達回師后,被封為信國公。
當時,元軍政治腐敗,內部勾心斗角。朱元璋在收復平江后,就打算討伐元軍,統一中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冬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25萬大軍進行北伐。檄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徐達與常遇春等商議,打算攻擊朱元璋的策略先近后遠,部署:“先取山東,撤其屏障;旋師河南,斷其翼羽;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盡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勢孤援絕。既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關隴,可席卷天下矣”!冬月初,徐達軍至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命張興祖率一部軍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濟寧和東平(今屬山東),扼守黃河渡口。自己率主力由鎮江沿著運河故道北上,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占領益都(今屬山東濰坊)、濰州(今山東濰坊)、膠州。濟南攻克后,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煙臺)等地望風而降。山東基本平定,兵力財力有了充分保障。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三月,徐達率軍從濟寧出發,進攻汴梁(今河南開封),同時派一部分軍隊經河南永城、歸德(今河南商丘)逼近許昌,并命鄧愈率襄陽、安陸、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徐達主力攻克永城、許昌。在虎牢關擊敗元軍,占領偃師,洛陽等地守軍投降。徐達完成了山東、河南的軍事任務,兵指潼關。一部留下切斷大都(今北京)與關內聯系。朱元璋專門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召集諸將商議下一步作戰計劃。徐達提出:待收復關中后,攻取大都。朱元璋同意了這個建議。徐達分兵取陜西,自己攻下彰德(今河南安陽)、邯鄲(今河北邯鄲)、滄州、大沽(今天津),在武清與元軍大戰。勝后,收復通州(今北京通縣),完成對大都初步包圍。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在北逃時感慨道:“朕不出京師,安知外事如此”!元順帝逃走,京城軍隊如鳥獸散,大都無人守衛,元朝滅亡。據說徐達在大都包圍圈中故意留一口子,故意讓元順帝從此口子中逃脫的。常遇春等人欲率軍追趕,被徐達極力阻止。對此,常遇春對此非常不滿,憤怒上書報告給了朱元璋。但朱元璋卻對此無動于衷、并沒有責怪徐達。而是心中暗暗稱贊徐達這件事做得好:元順帝一逃,等于主動放棄了江山,元軍群龍無首、士氣大減,雙方免去了一場苦惡大戰,對明軍后續作戰更為有利。朱元璋認為元順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以后就可以借此宣揚元朝的滅亡順應天意、明朝的興盛合乎民情,何樂如不為呢?如果捉住元順帝,是殺還是放呢?不又像此前小明王那樣是一個燙手山芋嗎?后來,徐達告訴常遇春:“元順帝雖說是一個胡人,但是曾經久居帝位,號令過天下。我們如果真抓到他了,主上(朱元璋)拿他怎么辦才好呢?是割塊地封給他?還是將他處死以求甘心。我認為這兩種方式都不妥,所以放了他最為合適”。由此可見,常遇春等人的政治謀略水平比徐達差得太遠了。
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滅亡后,蒙古殘軍仍然在不斷進攻,元軍大將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自持擁兵10萬,坐守山西太原。擴廓帖木兒自認可以與明軍決一死戰。聽說徐達率軍進剿山西,很快先取了澤州、潞州等地。便急欲與徐達一決勝負。便領軍從太原北去,向大都的方向尋找徐達決戰。徐達按兵不動,先消磨元兵銳氣,在晚上突出奇兵,夜間奔襲王保保軍營。徐達身先士卒,騎著烏騅馬,猶如神兵天降,王保保來不及披甲出戰,便被敗兵護著逃跑了。太原攻克,俘敵4萬多人,繳獲無數。
洪武二年(1369年)春,徐達揮師西渡黃河。大軍進抵鹿臺(今河南湯陰),元將張思道聞風而逃。徐達幾乎不戰就連克奉元(元代西安的舊稱)、秦州(今屬甘肅天水)、伏羌(今甘肅甘谷)、寧遠(今甘肅寧遠)、鞏昌(今甘肅隴西),派大將馮勝進逼臨洮(今甘肅臨洮),元將李思齊望風而降。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達受命為征虜大將軍,兵分兩路。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今屬北京市昌平),北追元惠宗;徐達與馮國勝、鄧愈、湯和率西路軍出潼關,直逼蘭州,后在各路大軍的圍攻下,西北地區終于基本剿平。
班師后,徐達年事漸高,主要做右丞相事物。洪武四年(1371年),徐達任北平守衛,同年冬回到南京。朱元璋見他房子矮小,讓他搬進自己的舊宅,也就是過去的吳王府邸,徐達不肯。一天,朱元璋詔徐達飲酒,將徐達灌得大醉,強行將他安置在吳王府。徐達酒醒后,大吃一驚,連忙入朝,口稱“死罪”。朱元璋笑而不語,也就沒有再強迫他住自己的“舊宅”了。但給他另建一處府邸“大功坊”了事兒。后來徐達又帶了幾次兵,主要為了平叛。
徐達一生受朱元璋重用,主要因為他具有上述品德外,更重要的是徐達忠誠正直,不結黨營私。朱元璋曾經稱贊他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徐達功大位高,許多人都想與他結交。當時的丞相胡惟庸想交好他,但徐達鄙視胡惟庸的品行,除了公事,很受與其來往。所以在后來的“胡惟庸案”中,徐達獨善其身,沒有被牽連進去。可見徐達很有政治陽光啊!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回到南京后,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后去世,享年54歲。徐達死后,朱元璋治喪送葬,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謚號“武寧”,贈三世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并御制神道碑文。
關于徐達的死,野史說是朱元璋毒死的,無法考證對錯,得了背疽確是真實的事情。這里就不做過多糾纏。近代思想家、教育家鄭觀應將徐達與古代名將并列,說:“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韓信、馮異、王猛、賀若弼、李靖、郭子儀、曹彬、徐達等,大將也”!現代史學者蔡東藩甚至說:“此朱氏王業之所由創,抑徐達首功之所由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