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究竟是不是羅鍋,有沒有跟和珅斗智斗勇的事?今天清風就為大家揭開這個謎底。
劉墉,字崇如,號石俺,清朝的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tǒng)勛之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因其書法造詣深厚,人稱“濃墨宰相”。
乾隆十六年,劉墉因父親關(guān)系,以恩舉人身份參加當年的會試與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為侍講,從此步入仕途。
自乾隆二十一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間,劉墉一直外放地方做官,基本上與和珅沒見過面。在做地方官時,劉墉秉承父親政治干練與雷厲風行,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頓,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被百姓譽為宋朝的“包拯”,受到了乾隆的贊許。
他在出任地方學政時,因為把關(guān)嚴格,是一些像想以作弊蒙混過關(guān)的人最后不敢如考場,為國家選拔優(yōu)秀人才做出很大貢獻。他還上書乾隆說:生監(jiān)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chuàng)艾,既畏刁民,又畏監(jiān)生,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應(yīng)責革者,并不責革,因得互售為奸。劉墉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時弊,乾隆贊其“識政體”。
自古官場如戰(zhàn)場,乾隆二十七年,劉墉在任冀寧道臺期間,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侵貪國庫銀兩,按律革職判死刑。乾隆愛惜其才,加恩詔免其一死。劉墉并未因這次死里逃生,而畏首畏尾,相反變得更加意氣風發(fā),剛直不阿。
乾隆四十五年,劉墉出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zāi),一些無災(zāi)的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污吏橫行。劉墉到任后,一面查明原由,據(jù)實彈劾貪官污吏。一面查清庫存,賑濟災(zāi)民,僅一年的時間,湖南就變成官場清廉,民糧豐足的模范省,劉墉也因此受到湖南人民的愛戴。
經(jīng)過幾十年地方歷練,乾隆四十七年,劉墉奉調(diào)入京出任左都御史,開始了他的京官生涯。這時他才跟和珅有正面的接觸。史書是如此記載他與和珅之間的關(guān)系:委蛇期間,惟以滑稽悅?cè)萜陂g。也就是說,他跟和珅相處,常奉承恭維和珅,甚至不惜自損形象來博得和珅的高興。從這不難看出,劉墉為人的圓滑與世故。
在當京官期間,面對官場的勾心斗角,劉墉采取明哲保身的辦法,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被乾隆指責為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干活懶散。
嘉慶四年,委屈求全十幾年的劉墉,又一次彰顯男兒本色,做了他一生最光彩的一件事: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奉旨辦理和珅植黨營私,擅權(quán)納賄一案。他不為權(quán)勢,頂住巨大壓力,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征暴斂,搜刮民脂,貪污自肥等罪20條,將不可一世的和珅送上黃泉路。
至于羅鍋一說,據(jù)史書記載,來自嘉慶曾稱劉墉為劉駝子,這就是劉羅鍋說法的最早出處。不過劉墉當時已年近80歲,彎腰駝背本在情理之中。因此,不能妄下結(jié)論劉墉就是羅鍋。
嘉慶九年,劉墉病逝,享年85歲。嘉慶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