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考數學當百薈,數學高級教師,今年任教九年級,曾多次參與中考數學審命題工作,很高興受邀回答此問題。
一.中考的性質決定了中考數學命題易中難度比例大致為3:1:1
中考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簡稱。它具有兩大功能:一是初中學業水平的畢業考試,二是高中選拔性考試,俗稱兩考合一。因此中考數學命題必須“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既要堅持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時又要堅持考查學科能力。一方面它要全面檢測學生初中三年的學業達成度,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慮畢業學生升入高中后續學習的潛力,所以中考數學命題一般預設易中難的比例為3:1:1。
下圖是某年中考數學雙向細目表
二.“難易度”是個相對指標
1.對個人而言,每個人對于知識的達成度顯然是不同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有差異的。同一份試卷、同一道試題,對于學習達成程度高,解決問題能力強的考生來說,順風順水沒有什么難度,但對于學習達成程度低,解決問題能力弱的考生來說,恐怕處處遇阻,難于上青天了。
2.由于中考命題不是全國統一命題,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自行組織的,同時各地的命題人員也不是每年固定的。所以每一年數學試題的難易度的比例盡管相對穩定,但考查的知識點、能力點、側重點不盡相同,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各地中考數學試題的難度不同,往往有甲地難,乙地易的議論。即便是本題中考,也有今年比往年容易或難的議論。
三.試題的“創新”≠“難”
今年的高考題數學題,因為命題風格比較新穎,考生平時刷題沒有刷過,結果“難”聲一片。仔細想想,“難”嗎?到底“難”在何處?以議論較多的“大司馬印”題為例,實際就是一道多面體計算問題,考查的是空間想象(其實是幾何直觀,能夠直接看圖得結論)能力和將“空間”轉化為“平面”的解題策略(即科幻熱詞“降維打擊”)。就知識本身而言,這是初中學段就具備的,所以談不上“難”。但將該知識點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賦予一個文化背景:大司馬印),使得問題本身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數學問題,而是要用數學思維去解決問題時,大部分人就不適應了。這恰恰暴露了教與學在“學以致用”方面的軟肋。“學科素養,文化素養,生活素養,多學科滲透”,這恰恰是中高考命題的導向。所以命題形式的“創新”絕不等于試題的“難度”。
四.臨場如何對待試題的“難”?
雖然中考數學試題是命題團隊(絕不是一個人),經過盡一個月時間精心打磨,最終呈現給所有考生的一份“數學大餐”,但畢竟眾口難調,預設難免出現偏差。但是,公平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答題時感覺到困難,相信還有很多人和你有一樣感覺。你難我也難,應該是大家的共同感受。不要因為有這樣感覺而影響考試心理,從而影響到正常發揮。為此,你要做到一下三點:
1.從易到難依次答題。
2.遇阻,先擱置。穩定情緒,答后續題,不可死磕,必要時,學習放棄。
3.難題也有薄弱點(基礎),盡自己所能,寫出基礎部分解答,將步驟分最大化。
綜述
中考數學的“難”往往是一種感覺,具有相對性。其實,數學試題的命制是有嚴格程序的,并且有各種維度和指標要求,因而其公平性毋庸置疑。不要將試題的“創新”與“難”混為一談。即便考試中遇到難題,不要因“難”影響考試心理,要穩定情緒,不亂陣腳。只要發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就會取得中考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