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一共途經(jīng)了11個省,分別是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肅、陜西。如果按照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這個時間段來算,也包括山西和寧夏。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從江西中央蘇區(qū)出發(fā)進行戰(zhàn)略轉移。按照當時與廣東軍閥(即粵系軍閥)的秘密協(xié)定,紅軍只借道過境不占地,粵軍盡可能讓道,雙方不發(fā)生沖突。但是出于保密,雙方這個秘密協(xié)定只通知到兩軍師一級指揮員,師以下幾乎無人知曉。因此,紅軍在進入廣東以后,還是和粵軍發(fā)生了零星戰(zhàn)斗。特別是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時,紅4團在粵漢鐵路東北的九峰山與趕來的粵軍3個團展開激戰(zhàn),掩護主力部隊從這里突破了第三道封鎖線,進入湖南。
這里順便插一句,四道封鎖線有三道都是在廣東境內(nèi),主要由粵系軍閥負責,可是紅軍突破三道封鎖線依然付出了2萬人減員的代價。
紅軍和粵系軍閥的秘密協(xié)定很快被蔣介石察覺,為了不使紅軍走脫,蔣介石親自部署從湖南的瀟水以西、湘江以東直至廣西的全州之間布置第四道封鎖線,集中中央軍、湘系軍閥、桂系軍閥等部數(shù)十萬人,兵分六路向紅軍壓來。
▲桂軍
于是,突破第四道封鎖線也就是湘江之戰(zhàn),紅軍同時和蔣系中央軍、白崇禧的桂系、何鍵的湘系同時作戰(zhàn),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
突破第四道封鎖線后,中央紅軍于12月19日放棄先前到湘西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意圖,改道向西進入貴州。于12月31日抵達烏江岸邊,與防守在這里的貴州軍閥王家烈部的黔軍展開大戰(zhàn)。
在強渡烏江的戰(zhàn)斗中,紅軍創(chuàng)造了在烏江成功架設浮橋的奇跡,一舉攻入貴州腹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黔系軍閥起家的遵義。在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準備北渡長江與挺進到四川北部的紅四方面軍會師。
四川軍閥劉湘擔心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后自己將永無寧日,隨即部署川軍部隊在長江南岸嚴密設防,同時派出3個旅的川軍進入貴州,與黔軍、中央軍一道進攻中央紅軍。中央紅軍在遵義以北的土城與川軍大戰(zhàn)了一場,未能實現(xiàn)殲滅川軍的計劃,只好暫時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第一次渡過赤水河向西沿著川黔邊境進入云南東北部的扎西。
紅軍進入云南,驚動了滇系軍閥龍云。龍云也擔心紅軍長驅直入云南,隨即部署滇軍主力在云貴川交界處云南一側布防,與此同時,東面的中央軍、黔軍、川軍數(shù)十萬繼續(xù)向西挺進,尋找紅軍主力決戰(zhàn)。
在此危機關頭,紅軍突然掉頭向東,從各路敵軍的縫隙中穿插而過,第二次渡過赤水河突然出現(xiàn)在遵義,先后在遵義周圍打垮了黔軍和中央軍共2個師、8個團,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次大勝利,重新占領了遵義。撲向扎西的各路國民黨軍這時也掉頭向東,直逼遵義而來,形勢對紅軍依然不利。
為了擺脫敵軍的追堵,在遵義停留了10天的紅軍再度出動,第三次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的敘永、古藺。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隨即命令各路大軍繼續(xù)向云貴川交界處急進。
幾十萬敵軍被紅軍牽著鼻子在三省交界處的深山老林中轉了幾十天,筋疲力盡。而紅軍則趁機四渡赤水,接著南渡烏江,向貴州省會貴陽方向急速前進。正在貴陽督戰(zhàn)的蔣介石頓時懵圈,身邊幾乎沒有什么作戰(zhàn)部隊,面對兵臨城下的紅軍,慌亂之下調(diào)集距離貴陽最近的滇軍趕來救駕。
▲滇軍
就在滇軍心急火燎趕到貴陽之前,紅軍繞過貴陽一路向西,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沖進了云南。而此時由于滇軍主力都到了貴州,云南境內(nèi)兵力空虛,根本無法阻擋紅軍前進。紅軍又擺出一副進攻昆明的架勢,慌得滇系軍閥首領龍云急忙令貴州的滇軍部隊回援。蔣介石也命令黔北的幾十萬軍隊繼續(xù)追趕紅軍。但時疲憊至極、怨聲載道的滇國民黨軍如何能追得上紅軍?
紅軍繞過空虛的昆明城,直插川滇交界處的金沙江,用了七天七夜,從容不迫的渡江進入四川,暫時爭取到了戰(zhàn)略主動權。
進入四川西南的中央紅軍和進入四川西北部的紅四方面軍遙相呼應,讓川系軍閥劉湘再度如坐針氈。他一面在成都到西康的大路上部署重兵,阻隔兩大主力紅軍會師,一面向蔣介石求援。
為了避免再次陷入被動,中央紅軍沿著川西的密林小道、取道彝族區(qū)向大渡河挺進。以強行軍的速度趁著各路國民黨軍合圍之前從瀘定橋突破川軍防守的大渡河防線,接著翻越夾金山這座終年積雪不化的大雪山,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就在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qū)之際,活躍在鄂豫皖一帶的原紅四方面軍所屬部隊——紅25軍2950余人在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率領下從河南羅山縣出發(fā)西征。先后沖破國民黨中央軍、東北軍的阻攔,進入陜南。在陜南地區(qū)又和陜軍楊虎城部連續(xù)作戰(zhàn),最后成功的同劉志丹的陜甘紅軍會師。
而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由于黨內(nèi)矛盾,兩支紅軍一度分道揚鑣。中央紅軍主力北出上陜甘,在臘子口打垮盤踞在川、甘交界處的地方軍閥魯大昌,沖破東北軍攔阻,很快于陜北的紅十五軍團會師,部隊重新編為紅一方面軍。接著又在直羅鎮(zhèn)殲滅了東北軍一個師。
▲東北軍
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不久,活躍在湘鄂黔地區(qū)的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下離開根據(jù)地進行戰(zhàn)略轉移。所走的路線和一年前中央紅軍的路線大致相同,遇到的軍閥也都是和中央紅軍交過手的中央軍、湘軍、黔軍、滇軍、川軍等部。經(jīng)過7個月的轉戰(zhàn),紅二、六軍團于1936年6月在川西的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并且改改稱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
紅一方面軍到達陜甘蘇區(qū)后,為了鞏固蘇區(qū)、擴大紅軍,于1936年2月中旬至5月初發(fā)起東征戰(zhàn)役,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與晉系軍閥閻錫山展開斗爭。之后為了策應紅二、四方面軍北上,紅一方面軍主動回師陜北,繼而發(fā)動西征戰(zhàn)役,沉重打擊了盤踞寧夏的馬鴻賓、馬鴻逵部馬家軍,為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紅二、四方面軍自1936年7月上旬從甘孜北上,歷時4個月,先后與甘肅地方軍閥魯大昌以及抵達陜甘的中央軍胡宗南部交戰(zhàn),于10月份先后在甘肅會寧、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從而結束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長征。
總結一下,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并交戰(zhàn)過的軍閥主要有蔣介石的中央軍、廣東軍閥陳濟堂的粵軍、廣西軍閥白崇禧的桂軍、湖南軍閥何鍵的湘軍、貴州軍閥王家烈的黔軍、四川軍閥劉湘的川軍、云南軍閥龍云的滇軍、陜西軍閥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晉系軍閥閻錫山的晉綏軍以及寧夏的馬家軍、甘肅的魯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