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祗、衹、袛四字的細微差別雖說容易讓人犯錯誤,可是因為這些字已經不怎么常用,所以一般人想犯這種錯誤都沒有機會。由于不是過于生僻之字,我們還有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的,不然很多愛較真的文友會睡不著覺。
為了清晰明了,我們還是逐個進行說解:
“祇”音有四,很多啊!
(1)音qí,本義為地神。
大抵有“示字旁”之字多與神有關,因此這里的“祇”(qí)也不例外。“祇”本義就是地神,《說文》:“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尸子》:“天神為靈,地神為祇,人神為鬼。”
(2)“祇”又可讀zhī,為適、恰之義。《廣雅》:“祇,適也。”
(3)讀chí,其義為病,義《詩·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此“祇”即是“病”義。
(4)zhǐ,同“衹”,意為只。
祗
音zhī。
從金文字形看,像以酒澆地敬獻鬼神,由此引申出恭敬義,如《左傳》“父不慈,子不祗”。現在還見于書面語,如信件中常用“祗候回音”“祗頌文祺”。
又可讀qí,通“祇”,義為神靈。
還可讀zhǐ,范圍副詞。
衹
(1)音tí,同“緹”,本義為橘黃色的絲織品。
(2)讀qí,用于“衹衼”一詞,指僧尼穿的法衣,如袈裟之類。
(3)讀zhǐ,在古籍中,“衹”和“祇”常通用。1955年12月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衹”被定為“祇”的異體字。1964年5月發布的《簡化字總表》中,“衹”又被定為“只”的繁體字。
袛
音dī,義為貼身穿的短衣。《說文解字》釋義時用了一個頗為陌生的詞“袛裯”:“袛,袛裯,短衣。從衣,氐聲。”揚雄《方言》對“袛裯”作了考證:“汗襦,自關而西或謂之袛裯也。”裯,音dāo,袛裯,相當于今天的汗衫吧。
看完了這些解釋或許有人更迷惑了,別著急,這些字的分辨現在看來其實意義并不大。因為我們發現古人也已經迷糊了,“祇”為神靈之意時讀qí,古人也用“祗”。
“祗”與“衹”都有qí音,但是意義又不一樣,一為地神,一為衣服。
最為“恭敬”義當用“祗”zhī,信件中的祝頌語要用“祗”。
“衹”和“祇”讀zhǐ,常通用。這四個字中只有“袛”最為單純讀為dī,為貼身的短衣,不能與其他三個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