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遇到過,裝逼者隨處可見,不過有句話說得好:莫裝B,裝B遭雷劈。
去年看了一本社會學名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這本書對戲精、裝逼者有很深刻解讀,推薦閱讀。
——以下是正文——
生活是一場表演秀,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得先模仿那種人的行為
文|諸神的恩寵
很多人都聽過一種觀點:有錢,并不能為所欲為!比如,錢再多,也買不來親情。如果你也抱持這種觀點,那你已經落伍了。因為日本人告訴我們:只要有錢,你連“媽媽”都能租來!
近年來,日本興起“出租媽媽”服務,只要支付1萬日元(約合630元人民幣),任何人都可以租個“媽媽”回家。“媽媽”會為你煮飯洗衣帶小孩,還會以“媽媽的口吻”對每個人噓寒問暖,讓人倍感暖心。據悉,“出租媽媽”項目一推出就大受歡迎,項目的負責人小日向惠理說:“每個‘媽媽’都很受歡迎,幾乎沒有人被拒絕。”
什么?!連“媽媽”都可以扮演,這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然而仔細一想,其實也沒必要大驚小怪,因為生活中每個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時,我們能聽到一些說法,比如“某某是戲精”、“某明星人設崩塌了”、“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面對“戲精”、“人設”、“演技”這些詞,多數人可能會會心一笑,卻很少有人去探究它們背后的深意。那么這些說法,真的只是一種戲謔嗎?
對此,社會學家的回答是:NO!針對上述現象,社會學名著《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給出了詳盡的解釋。這本書系統地介紹了人際關系里的“戲劇論”。所謂戲劇論也叫印象管理理論,它是研究在日常生活里,人們如何運用表演技巧,在大眾面前建立良好人設的學問。讀完這本書你就能了解:戲精是如何誕生的,人設是怎么崩塌的,好演技又是怎么練就的。
本書作者歐文·戈夫曼是美國社會學家。在美國學術界,他被譽為“社會思想家中的巨人”,代表作有《避難所》、《公共場所行為》等。
1945至1951年,戈夫曼在設得蘭群島實地考察,對人類行為做了大量調研。回來后,他本次考察結果進行加工整理,于是便有了這本書。戈夫曼認為,社會行為本質就是社會表演,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此,每個人其實都是“演員”。
01人生如戲,好人設是怎么形成的
社會學研究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20世紀初,在社會學研究領域,影響最大的是形象互動論。形象互動論是指,我們的對他人的期待,會影響他人的具體行為。而他人的對我們的期待,也會影響我們的具體行為。而本書作者戈夫曼,正是形象互動論的代表人物。
在形象互動論中,每個人都在進行角色扮演,而角色扮演說白了,就是建立人設。而每個人設,都會受到社會期待的影響。比如,社會給“父親”確立的人設是,父愛如山、勇敢堅強。如果一個父親不勇敢不堅強,那人們就會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父親。
戈夫曼認為,在人際互動中,要建立良好的人設,需要四步走。
第一步,是確立人設。當一個人想成為某種人時,他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這種角色,直到完全融入角色,漸漸地,大眾就會相信他確實是那種人。
果戈里的小說《欽差大臣》里,男主角赫列斯達可夫嗜賭成性,一次在外地賭場上輸得精光,眼看就快餓死了。但這家伙狗屎運不錯,一個偶然機會,他被當地官員誤認為是微服私訪的欽差大臣。一看這情形,小赫干脆將計就計,演起了欽差大臣。于是,欽差大臣就成了他的新人設。這下可熱鬧了,小赫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達官貴人們紛紛拜倒在他的燕尾服下。故事結尾,小赫扛著騙來的銀子美滋滋地回了彼得堡,留下一群后知后覺的傻瓜們干瞪眼。從這個故事里,我們能看出,擁有一個好人設,甚至會改變人的境遇。
書中也有一個例子。在設得蘭島,身為農人的旅館主人,總是假扮成中產階級來招待旅客。后來,旅館生意越來越好,旅館主人真的成了中產階級。
由此可見,你想變成什么人,你就得先模仿那種人。通過長期模仿,總有一天你會真的變成那種人。
第二步是遵守規矩。人以群分,每個人都分屬于不同的社會圈子。比如老師要有老師的操守,警察要有警察的規矩,人人都要遵守他所在群體的行為規范,不能犯規,否則人設就會崩塌。而一旦人設崩塌,等待他的命運,多半是被圈子拋棄。
通過大量的研究,戈夫曼還發現,有時候人們會刻意制造神秘感,讓外人更敬畏自己,繼而建立自己的人設。
第三步是戲劇實現。戈夫曼認為,面對大眾時,個體會用某種戲劇化的行為來強化自己的形象,以此讓大眾牢牢記住自己。
比如,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周星馳扮演的唐伯虎會為一只蟑螂的死而哭天搶地,如喪考妣。這種強烈反差會產生巨大的喜劇效果,也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從而記住周星馳版的唐伯虎。所以,戲劇化的表演會強化你的人設,從而讓大眾記住你是誰。
第四步是真假表演。表演有兩種,一種是本色出演,一種是虛假表演。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虛假表演。
不知從哪天起,朋友圈流行起了曬加班。刷一下朋友圈,你會發現Miss董半夜兩點還在寫PPT,杰克張周六還在辦公室敲代碼。他們真那么拼嗎?或許,他們只是想借發朋友圈的機會,含蓄地提醒老板:哎,瞧見了嗎,我都這么拼了,再不漲工資,你好意思嗎?
戈夫曼認為,真正優秀的人往往沒時間向外人展示自己的優秀。越展示,越心虛,而虛假表演大多演技低劣。
小結一: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扮演不同角色,要想建立良好人設,就要四步走,確立人設、營造氛圍、戲劇實現、真假表演。
02哪些因素會導致人設崩塌
人設一旦形成,并非固若金湯,而是隨時都有可能崩塌。這一點在娛樂圈尤其明顯。那么,哪些因素會導致人設崩塌呢?
經過大量觀察,戈夫曼發現有六種人會對人設崩塌構成嚴重威脅。它們是:告密者、同謀者、調解人、服務專家、心腹以及同行。
第一種是告密者。這種人會想方設法先混進圈子,再搜集各種負面信息,最后把這些信息披露給大眾。所有行業中都有告密者。社會新聞里常常能看到,某記者為搜集黑心工廠的一手資料,假扮工人混入工廠,然后一邊假裝工作,一邊收集證據。當時機成熟時,記者就把這些獨家消息公之于眾。記者就是典型的告密者。
第二種是同謀者。同謀者看似是圍觀群眾,不顯山不漏水,但實際上早已和圈里的內鬼串通一氣。典型的同謀者,會在適當的時候配合內鬼,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里應外合。比如酒吧的酒托兒,婚介機構的婚托兒,都屬于同謀者。
第三種是調解人。一般情況下,甲乙雙方發生了矛盾,會請調解人出面協商。調解人了解甲乙雙方的許多情況,因此能充當二者關系的潤滑劑。而調解人一旦翻臉,后果將很嚴重,他有可能會把甲乙雙方的秘密都抖出去,甲乙的人設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第四種是服務專家。這種人有一技之長,由于工作原因,能輕易進入雇主的后臺,從而獲得大量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都是雇主的秘密。所以,服務專家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很可能會引發爆炸性新聞。
多年前,陳冠希的艷照門事件曾轟動一時。這樁丑聞的導火索,正是服務專家。當時,陳冠希把筆記本送去維修,而他萬萬沒想到,維修人員竟然私自把他筆記本里的艷照賣給了八卦媒體,這才引起軒然大波。艷照門事件,就是服務專家摧毀人設的典型例子。
第五種是心腹。一般來說,心腹手里掌握著一些關鍵信息,一旦心腹叛變,將會給信任心腹的那個人帶來沉重打擊。
比如,老王是一家公司的二把手,天天在職場打拼,心特別累。他偶爾會找心腹小劉傾訴一番。如果小劉被老王的競爭對手收買,他就可能向外界爆老王的種種黑料,而那些黑料,都是老王職業生涯上的污點。于是,老王的人設可能會瞬間崩塌,他的職業生涯也將毀于一旦。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心腹叛變是人設崩塌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六種是同行。同行之間命運與共,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差不多。相比外界人士,同行之間更了解彼此,當然就更知道對方的軟肋在那里。同行之間互相拆臺,在各行各業都不少見。
假如被同行從背后捅一刀,那不死也得重傷。所以郭德綱老師才會說,“只有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小結二:告密者、同謀者、調解人、服務專家、心腹以及同行這六類人,會從不同方面摧毀人設。
03要想人設不倒,就需要印象管理
戲劇論也叫印象管理理論,印象管理是一門高深的藝術,需要多方面密切配合,形成一種合力,才能打造出良好的人設。那么具體來說,要怎樣進行印象管理呢?書中,戈夫曼為我們支了三招。
第一招:自覺遵守圈中規矩。人以群分,每個人都分屬于不同的圈層。而一個圈子想維持正常的狀態,每個成員都要自覺遵守圈中的規矩,同時還不能泄露圈子的秘密。
第二招:圈內需要制衡措施。圈子內部為防止成員和外界勾結,一般會采取一些制衡措施。比如,在一些大公司內部,大區經理的職位會實行輪崗制。比如小張今年當華北大區經理,兩年后很可能會被調去華南工作。公司這么做,是防止小張和某些客戶關系太好,內外勾結坑害公司利益。而輪崗制,就是圈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
第三招:印象管理的秘訣在于真實。人生如戲,全靠演技。而戈夫曼發現,一個人越訓練有素,就越不會演砸;越想入戲,就越不能緊張。演出前要適當放松,才能發揮得更好。而精湛演技的最大特點是真實,讓人完全看不出表演痕跡。
在戰爭時期,為獲取一手信息,情報人員往往會想辦法打入敵人內部,與敵人稱兄道弟。這時,優秀的情報人員會和他扮演的角色合二為一,讓敵人完全看不出破綻。這種假作真時真亦假的表演,就是表演的最高境界。這也是一種成功的印象管理。
小結三:做好印象管理工作,需要從各個方面磨煉演技,最終達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而好演技的秘訣,在于真實。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是社會動物,人不戴面具無法在社會立足。所以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話一點也沒錯。身處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感嘆活著真累。為了生計,我們每天都在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而這本書想提醒我們,一個人的演技無論有多精湛,他都不能失去自我。因為,好演技的秘訣是真實。在人生的大舞臺上,無愧我心,本色出演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PS:關于“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句話,你有什么心得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