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間發現,絕大多數散戶,連股票市場最基本的常識,都完全沒有搞明白。
股票市場除了企業分紅,從不生產任何一分錢,還有交易手續費,印花稅,不管行情是漲是跌,錢就那么多。
股民還一個勁的嫌棄分紅沒有用,真是嚴重的認知錯誤。
今天就來顛覆一下很多股民錯誤的認知。
股票市場是撮合交易,說的直白一點,有買才有賣,只生產市值,不生產任何錢。
舉個例子。
我以200塊一件的價格買了5件衣服。
你有1000塊錢,來買衣服。
第一件,我賣你300塊,成交。
第二件,我又賣你300塊,成交。
第三件,你說你只有400了,賣300太貴,不買了,于是我賣你200塊,成交。
第四件,你只有200塊,覺得我賣200太貴了,于是出價150塊,成交。
第五件,你說你只有50塊了,愛賣不賣,于是我一咬牙,50塊賣給了你,成交。
這個市場一共只有1000塊錢,還有5件衣服,所以根本不存在能300一件衣服,5件全部賣出,共1500塊。
所以,賣出一件衣服,可以是50塊,也可以是300塊,但全部賣出的話,均價必然是200塊,因為市場上錢一共才1000塊。
撮合交易市場,如果市場上資金特別充裕,股價就會存在溢價,如果市場上資金出現枯竭,股價就會存在折損。
再舉個例子。
有2個人A和B要買房,每個人要買2套,每個人有200萬。
有4個賣家CDEF,人手1套房,每套100萬。
4個賣家中,起初只有C賣房,掛牌價100萬,馬上就被A買走了。
于是DEF覺得C賣虧了,掛牌賣120萬。
B一看,覺得房價漲了,于是120萬買走了D的房子。
這時候,E和F覺得房子還能漲,掛牌150萬,可A只剩下100萬,B只有80萬了。
僵持很久后,E帥先降價,掛牌100萬,被A買走了。
而F掛100萬還是沒人買,只能掛80萬,被B買走。
當A和B手里有很多錢的時候,爭相購買,推動了房價上升,供需并不平衡,買方意愿更強。
當A和B手里沒錢的時候,供需再次不平衡,賣方意愿更強,房價開始下跌。
所以,股票漲的時候成交量更大,買的人越多,漲的越快,跌的時候成交量更小,手上錢越少股價跌的越快,價格越低。
可以說,股價本身可以隨意定義,股票市值可以隨意拉高,但股價折現的時候,就需要對等的資金來承接。
比如一只新股上市,會連續一字漲停,根本沒有成交量,股票市值就在不斷增加,但當漲停結束,股票籌碼大量涌出的時候,就需要真金白銀來買入了。
如果資金不濟,股價就會一路下跌。
股票的炒作需要錢,而市場本身不生產錢,分紅是唯一實打實的錢,從企業的賬上,到了投資者的兜里。
舉個例子。
你200買了一件衣服,衣服進價150元,到了年底,企業良心發現,把50塊錢利潤,以分紅的形式發給了你。
第二年,企業為了繼續賺錢,衣服就會繼續賣200元來保持利潤,而不是150塊錢繼續賣。
所以分紅是實打實的往市場注資。
看似市值沒變,股價出現了除權,但如果所有股民都拿分紅去做再投資,股份就那么多,錢多了,股價自然水漲船高。
再說的直白一點,一家100億市值的企業,如果每年利潤15億,拿出10億分紅。
股價會因為分紅年年除權,但是股價不會因為分紅一路下跌,直到歸零。
股價越低,分紅占比股價就越高,股票性價比就越高,越容易吸引資金。
如果企業連續分紅10年,那么股民拿到100億,成本等于全部企業買單,股價市值多少,等于是贈送的了。
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股票市值多少,其實和分紅沒有什么關系,和企業本身的價值有關系。
企業不會因為分紅價值就越來越少,因為利潤每年都會賺到。
再舉個例子。
市場本身只有10億資金,買入了一只10億的股票,股票分紅了1億,市值變成了9個億。
看似9億加上1億,一共還是10個億,實則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所有的股份都在股民手上,1個億現金是多出來的,如果這1個億進入市場買這只股票,那將是供不應求,股票市值可能會漲回到10億,甚至15億、20億。
正因為市場里的股票太多,資金可能流入其他股票了,或者離開市場了,所以才覺得分紅好像沒意義,因為股票沒漲,沒有填權。
實則,拿著年年高分紅個股的股民,長期來看都賺到了錢。
市場里絕大多數人虧錢的本質,是因為認知不夠,就連游戲規則都沒有看明白。
這真的很可怕。
股票下跌之后,錢沒有憑空減少,只是市值蒸發了。
你賣出股票虧錢了,買入股票的人肯定是省錢了,這就是股票交易的本質。
而股票市值要進行變現,本身需要錢去承接,市場里有多少錢,決定了市場真正的價值。
所謂股票市值,只不過是被吹大的泡泡。
這個市場之所以殘酷,是因為門檻太低。
進入投資市場的投資者,不需要進行資格認證,不需要考試,結果讓那么多認知缺失的人進入,當了一把活韭菜。
作為股民,如果自己還不主觀增強自己的認知,那么等來的必將是被市場折磨的遍體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