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挺好玩的。
有人這樣回答
“
節,是速度單位,浬,是距離單位,一節等于一海里,一浬等于1.852公里。
”
其實是沒有學過航海的一般人的認識。
首先咱們說火車的速度,火車的速度是火車從A點到B點所經過的距離處以所經過的時間所得到的一個平均速度,或者微分后成為火車的順時速度。同時要注意一點是,火車是在鐵軌上運行的(當人了汽車是在路面上跑,人是在地面上走),鐵軌是不會運動的,所以……火車的速度就可以簡單的用v=s/t來計算了。
但是如果是船呢?船在水面上運動,這時就有一個問題了——水是不是靜止不動的呢?船從水面上A點到B點的航行速度是不是可以簡單的用v=s/t來計算呢?顯然是不行的。原因很簡單:水是流動的。你不可能定出來一個相對固定不動的坐標參數來計算航行的速度。
例如港口的錨地距離港口有15公里的距離,船要航行一個小時才能達到港口。這樣船的速度是15公里/小時嗎?當然不一定,如果水流從港口流動到錨地的速度是每小時15公里的話,那么船需要有每小時30公里的速度才可以到達港口。
而如果錨地的水流到港口的流速是15公里/小時(當然了這只是打個比方),那么船就是一動不動的停在水面上,一個小時后也會到達港口。
假設一下如果你是一個船舶上的導航員當船長問你,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的時候,你會怎么說呢?
這時你真不能說不知道吧?一般商船還好,如果是海盜船的話是不是得直接跳甲板了?
這時就需要一個工具叫做海圖:
海圖并不是指在一個地圖上標記了海里的島嶼大陸方位和暗礁為止的簡單地圖。在海圖上通常會標注岸形、島嶼、礁石、水深、航標、燈塔和無線電導航臺等等很多等信息,同時高等級的海圖上還會標記一些季節性的洋流流速信息。
這時利用航海尺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速度(相對于水面)來做出航向了。
過程很繁瑣就不展開說了。
但這里有一個問題——你怎么知道自己的速度?
在高速公路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牌子0-50米-100米,當車子經過0m的時候開始計數,到100米的時候所計的秒數通過計算就可以得到車子的真實速度,這個心算都可以算得出。但海面上可沒有人給你立牌子啊,所以船的速度是一個迷。
直到16世紀航海家們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們會在船的尾部放置一個繩軸,繩軸上的繩子末端會拖著一個斗。當繩子放到水里的時候這個斗會在水阻力的作用下將繩子從繩軸上拉出來。這時只要知道一個時間單位內拉出了多長的長度的繩子就可以近似的知道船相對于水面的速度。
而在當時則利用在繩子上打結的形式來標定繩子的長度。當一個沙漏的沙子流完(固定的時間單位),放出多少繩節就可以說是多塊的速度了。所以節(Knot)這個詞匯本身從繩子上的扣也就轉變為速度單位了。單位的意思是海里/小時大約是1.852公里/小時的時速
但有一點要說一下啊,很多人說水手在繩子上打結是一海里打一個結,這要是船的速度是15海里/小時,要準備15海里長的繩子嗎?顯然是很扯淡的。
繩子上打結的間距是和沙漏的時間成縮放關系的。幾十厘米一個節就完全夠用了,并不需要夸張到一海里一個節。通常沙漏會在30秒-1分鐘內就可以流完。所以說利用繩子來測水面真速也就根本用不著幾個小時。
當你知道水面真速度的時候,你就可以在海圖上計算來確定自己到達目的地的大致時間了,也就不用跳甲板了。
這個方式從16世紀開始就一直流傳下來,后來就約定俗成了,以至于現在不僅僅是航海用節這個單位,
在航空的領域中速度也會使用到“節”。注意上圖空速表的單位,依然有KNOTS(KN)吧?原因嘛,空氣也是流動的啊。再分來分去就得是“空速”和“地速”的概念了。和今天的問題沒太大關系,咱回頭再有合適的機會再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