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一定是上班族唯一的出路嗎?
唯一出路說的是什么?
對很多人來說,工作早已不是謀生手段,而是畢生熱愛的事業。舞蹈家楊麗萍為了保持身材塑造好舞臺角色20年沒有碰過米飯,是多少人心中的“孔雀仙子”。著名文學家葉嘉瑩先生從事教育事業近70年,受聘于國內外多所著名院校,今年95歲高齡的她向南開大學捐款1711萬元。
這里提到上班族的出路,應該是說不必工作也能有收入維持生活,甚至有足夠的財富來實現夢想。通過理財,工作不再是枷鎖,工作只是因為想要工作、熱愛工作。說到理財,跟收入多少無關,不僅上班族要理財,有錢人也需要理財,多少高收入明星、企業家破產的例子在眼前呢。選擇理財,是因為心中有明確的目標,希望通過財富的積累達成夢想。
尋找真相,找到出路。我們在動物世界節目里看到,羚羊小心翼翼地接近遍布鱷魚的水域喝水,結果總有“倒霉蛋”被鱷魚的大嘴咬住拖下水而喪命?為什么呢,是因為羚羊傻嗎?當然不是啊!羚羊之所以冒著生命危險去喝水,是因為非洲太陽太毒辣,不喝水會渴死啊!
這和咱們好多人選擇理財其實很像。大家都聽過“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也知道不能只把錢存銀行,因為對抗不了通貨膨脹。所以就算害怕“鱷魚”(風險),也要前赴后繼撲向理財的河邊,結果被“鱷魚”吃得一點兒不剩。
不過,咱們選擇做一個投資理財者,可以通過不斷學習了解投資理財知識,而不是在不清楚游戲規則的前提下盲目沖進投資賽場。
還有,很多時候,內心的狀態會影響咱們對事情的看法。比如上班挨了領導批評,是不是看哪都不順眼?下班去買菜覺得攤主故意缺斤短兩,回到家孩子把水打翻了更是心煩。再比如剛剛升職加薪,眼前看出去的一切是不是都帶著金色的光環?連有些煩人的鄰居都變得可愛了?
說投資理財是唯一出路,也只是內心的一種想法。不投資理財就沒有出路了嗎?并不是啊!
真正的出路在何方?著名勵志演說家托尼·羅賓斯在《錢:7步創造終身收入》這本書里提到人有6大基本需求,分別是確定性或者叫舒適感,不確定性或者叫變化,重要性,愛和聯系,成長還有奉獻。除了愛和聯系,成長還有奉獻明顯是精神需求,咱們來看看前3個,同樣沒有一個是完全靠金錢的積累能實現的。
首先,確定性或者叫舒適感,這其實是我們常說的“風險承受能力”的真正來源。保證生活的確定性是一種生存的本能,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對生活才有真實的控制感。有錢可以讓生活穩定舒適,可是,如果任何事情都能完全確定,下一秒會發生什么都能提前知道,剛開始也許會覺得很神奇,時間長了會怎么樣呢?肯定是太沒意思了。
其次,不確定性或者叫變化,好多小伙伴兒說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需要變化,那咱們說好好上著班忽然失業行不行?走在街上天降大難行不行?多半兒不愿意吧。生活中出現這些問題,通常就叫變故了。咱們真正想要的變化其實更多是驚喜。財富確實可以讓生活豐富多彩,可有多少人在紙醉金迷中迷失了方向,又有多少人在困境中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第三,重要性,我們都希望自己能與眾不同,再小的個體都渴望被看見。賺到巨額財富確實能讓人刮目相看,比如好多人喜歡關注各種富豪排行榜的變化。但金錢也并不是顯示自身重要性、獲得尊重的唯一途徑。袁隆平院士之所以受人矚目是因為在中國雜交水稻事業上的貢獻,身價過千億的他卻喜歡穿15元一件的上衣;沃爾瑪超市創始人山姆·沃頓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美國首富,他日常的座駕只是一輛舊皮卡車。
理財是實現財富積累的重要途徑,財富可以給我們帶來舒適的生活,體驗生活中不同的樂趣,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尊重,但人生的意義并不是單純靠金錢來體現和實現的。理財只是一種選擇,人生的意義需要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