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難道沒有能打仗的將軍嗎?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草根,做了皇帝后,為了鞏固皇權和樹立威信,對開國功臣名大開殺戒,到了朱元璋晚年,基本被誅殺殆盡。
以致他的兒子太子朱標都覺得殺得太過了,還向他求情。
朱元璋就令人抱來一捆刺槐,對兒子說:“把刺除干凈!
朱標就用手一個一個地摘刺,一不小心還被刺破了手。
朱元璋不悅,拔劍在手,一陣斬削之后,枝條上的棘刺不見了。
朱標這才恍然大悟。
朱標死后,年幼的朱允炆被立為皇儲。
朱元璋對這個年幼的皇孫鐘愛有加,傳位給他也是為了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來杜絕皇位傳承上的紛爭。
但建文帝很文弱,并不是皇位最佳人選,性格剛好與他爺爺相反。
甚至朱棣都起兵反他了,建文帝還說:勿使朕有殺叔之名!不讓傷害朱棣,還怕背上一個殺自己叔叔的罪名。
朱棣造反已有二十多天了,后知后覺的建文帝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趕緊召集人開會,在黃子澄、齊泰的建議下準備北伐朱棣。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建文帝才開始調兵遣將,但誰來掛帥,是個難題,經過一番選拔,終于找到一個合適人選。
原來在朱元璋對開國的驕兵悍將大開殺戒時,也有一些漏網之魚,比如耿炳文等。
建文元年七月底,建文帝任命65歲的老將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領兵三十萬“帥師討燕”,
也有的史書說“兵號三十萬,至者惟十三萬”,即號稱三十萬但實際到位十三萬。
在這場叔侄之間的皇權爭奪戰中,建文帝剛開始是占據壓倒性優勢的,可是一幅好牌結果被打的稀巴爛。
首先耿炳文領兵不管三十萬還是十三萬,這對僅有三萬兵馬的朱棣來說,都是壓倒性的,其次掛帥的耿炳文可是太祖朱元璋舊將,身經百戰。
想當年,這位耿侯爺盤踞浙江十余年,搞得張士誠貓在蘇州動也不敢動他。
盡管此時耿炳文已經是65歲的老人了,但身子骨還是硬朗,所以建文朝第一次北伐行軍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七月底從南京出發,八月初就到了河北真定,路上總共走了不超過半個月的時間。
當耿炳文他們上氣不接下氣地趕到真定時,朝廷方面新設的機關——“平燕布政司”才剛剛掛牌。。
這樣耿炳文到達以后,平燕布政司與耿炳文軍隊聯合辦公于一城,現場辦公,軍政合一,這就改變了之前朱棣反叛時朝廷‘耳不聰,目不明’的被動局面,應該說這樣的布局是很有道理的。
但朱棣先下手為強,趁耿炳文扎根未穩時,連奪兩城,再加上耿炳文輕敵又被襲營,損兵折將,只好退回真定城內,據城死守。
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沒有攻下,于是對諸將說:“攻城下策,徒曠時日,鈍我士氣。”就率軍回北平休整。
耿炳文的長處就是守城,而朱棣麾下有蒙古雇傭軍助陣,擅長騎射,機動能力非常強,如果在平原上跟朱棣開打,還真的十分吃力。
耿炳文也琢磨出味道了,以靜制動,以守為攻,可以說這樣的調整戰略部署,十分成功。
雖然前期小遇挫折,但主力損失不大,糧足馬肥,城池堅固,以逸待勞,他集結優勢兵力,將朱棣擋在了山東河北一帶,一度使得朱棣進退兩難。
可以說仗打到這個時候,耿炳文也找到了感覺,好戲還在后頭,如此打法,接下來誰勝誰負還不好說呢!
耿炳文知道只要“靜”守真定,看住北平,不說十年,就是拖上幾年,燕軍也會被拖死。
朱棣知道遇上了死對頭了,于是放奸細到南京搞離間計。
建文帝果然中招,大怒道:“耿炳文老將,竟一戰而摧鋒,以后怎么辦!”
在黃子澄的建議下,耿炳文被撤回,換作李景隆為主帥,這才有了第二次北伐。
重用李景隆,這并不是說朝廷中無人,而是建文帝出于這兩種心理:
一是求勝心切。
建文帝認為耿炳文廉頗老矣,失去了沖勁,特別是對耿炳文的保守戰法并不認同。
他是希望通過一場決戰,畢其功于一役,一次性打垮朱棣原本不多的野戰主力,隨后迅速平定這次戰爭。
建文帝深居宮中,要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想一戰定乾坤是不可能的。
二是任人唯親。
建文帝沒有領過兵打過仗,真正接觸武將的機會并不多,任人唯親的心理讓他想起了打小一起玩的李景隆來。
而黃子澄也力薦建文帝,理由是年輕氣盛,有沖勁。
齊泰反對,認為建文帝實戰經驗不足,但建文帝不聽,還是決定臨陣換將。遂拜李景隆為大將軍,誓師出征,并召回耿炳文。
李景隆乃是明朝開國功臣、曹國公李文忠之子,而李文忠則是朱元璋的外甥,因此李景隆不僅與朱允炆是同輩人,還是表兄弟關系,信得過。
但建文帝不知他信任的這位表兄弟李景隆,與朱棣也是表叔侄關系,論親戚關系都是一樣近。
相當年朱元璋在立朱允炆為皇儲的時候,也擔心他的幾個兒子不服,朱元璋自然擔心朱允炆的皇位能不能坐穩,但是這時候才發現已經沒有信得過的良將留給孫子了。
但朱元璋想到了干兒子沐英。現在沐英鎮守西南,擁兵三十萬。而且沐英與朱允炆的父親朱標從小就是好朋友,應該會保護朱允炆。
朱元璋傳秘旨給沐家軍,頗有托孤的意思。
就在靖難之役后期,朱棣直接繞過北方防線,準備渡江南下時,朱允炆才想起來調遣西南沐家軍北上救駕。
但朱棣的推進速度太快了,沒幾天就打到了南京城下,而沐家軍想要趕過來救架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朱允炆本可以死守待援,而此時最讓他信任的表兄弟李景隆卻開金川門跪降,南京城被朱棣攻陷。
縱觀建文帝在位這幾年,剛一上來就削藩,而且做法過激,這也是徹底逼反朱棣的導火索。
戰事一起又用人不當,導致一連串失敗。
包括后期多次擊敗朱棣的盛庸都沒有好好利用起來。
可見并不是說朝廷中沒有武將可用,而是建文帝求勝心切、任人唯親的心理作祟,從而導致他一步錯則步步錯。
可以說朱允炆雖有遠大抱負,但是治國經驗能力還不足,用人識人也不行,也許稍加磨礪也會成為一個好皇帝,但歷史沒有給他太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