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發生的最大地震在哪里?
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智利的9.5級地震
安徽所處的地段容易發生地震嗎?專家分析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小
歷史有記錄以來,震級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1日下午3時,智利發生的9.5級大地震,造成2萬人死亡。1960年5月21日到6月22日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在智利發生了二十世紀震級最大地震群型地震,在南北1400公里長的狹窄地帶,連續發生了數百次地震,其中超過8級的3次,超過7級的10次,最大主震為9.5級,為世界地震史所罕見。地震造成智利2萬人死亡。
與此同時,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巨大的海嘯,智利沿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壞房屋16萬棟。此外,海浪還以每小時600公里至700公里的速度掃過太平洋,15小時后海嘯的大潮波傳到夏威夷群島,22小時后傳到日本東海岸,造成巨大損失。這次海嘯造成日本1000多所住宅被沖走,2萬多畝良田被淹沒,800多人死亡,15萬人無家可歸。
2016年美國《時代》雜志日前盤點了世界歷史上造成傷害最嚴重的十次大地震,中國有四次大地震上榜。
1、16世紀中國陜西大地震 1556年,中國陜西渭南和山西蒲州等地發生8.0級強烈地震,死亡83萬多人。之所以造成如此慘重的損失,不僅因為那次地震是海地地震強度的30倍,還因為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在晚上,而且震區內人口密集。
2、中國唐山大地震 1976年,中國唐山發生里氏7.8級大地震,共造成24.2萬多人死亡。唐山大地震無明顯前震,余震持續時間長達16小時。唐山大地震是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
3、印度洋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海嘯,海洋中心震級達里氏9.2級,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3萬顆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地震引發的海嘯襲擊印度洋沿岸11個國家,遇難人數近23萬人。
4、中國海原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海原縣一帶發生里氏7.8級大地震,波及中國7個省市。地震導致河流改道、泥石流以及山崩,有的村莊被完全埋沒。據不完全統計,共死亡23萬余人。5、日本關東大地震 1923年12月1日,日本東京-橫濱一線遭遇里氏7.9級地震襲擊,引發的海嘯高達12米。橫濱市90%的建筑物倒塌,東京五分之二被毀,大約14.3萬人遇難。關東大地震是日本迄今危害最大的一次地震。6、土庫曼斯坦大地震 1948年10月,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遭遇里氏7.3級地震,幾分鐘之內城市成為一片廢墟。盡管前蘇聯派遣了1000多名醫生、護士和其他醫務人員,但依然有11萬人遇難。7、中國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中國西南部四川省遭受里氏7.9級大地震襲擊,近7萬人遇難,10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超過860億美元。8、巴控克什米爾大地震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遭到里氏7.6級大地震襲擊,7.9萬人死亡,數百萬人無家可歸。由于震區位于山嶺地區,導致救援和重建異常困難。9、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 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西西里島東北墨西拿海峽發生里氏7.5級地震,引發的海嘯高達12米,意大利沿海受到重創。8萬人遇難,數十個小鎮被毀。難民逃往意大利全國各地,甚至有人到達北美洲。10、秘魯欽博特大地震 1970年5月31日,里氏7.9級大地震襲擊了秘魯沿海城市欽博特,盡管震源距離市中心20多公里遠,但造成7萬人死亡,80多萬人無家可歸。山頂碎石以每小時320公里的速度滾下,數個村鎮被完全砸毀。安徽所處的地段容易發生地震嗎?經專家分析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小
安徽的主要地震帶
安徽省總體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長江、淮河兩大河流從西向東穿越,自然將全省劃分為淮河以北、江淮之間和長江以南三大區域。其中,淮河以北為淮北平原,地勢非常平坦;江淮之間丘陵、山地縱橫交錯、連綿不絕;長江以南層巒疊嶂,中高山錯落分布。以淮河為界,以北地區屬于暖溫帶,為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地區屬于亞熱帶,為濕潤季風氣候。
從地震帶的分布看,安徽省位于華南地震區和華北地震區的交界部,以這兩個較大地震帶為基礎,又劃分出揚州-銅陵、麻城-常德、郯城-營口、許昌-淮南4個比較活躍的小地震帶。其中:
揚州-銅陵地震帶:北界為盱眙-響水口斷裂和郯城-廬江斷裂的南段,南界是無錫-崇明斷裂以及江南斷裂,從而該斷裂構成一個東北的走向,像一個木楔一樣向江北直插黃海,西南直達江西九江。安徽省境內的長江沿岸地區就位于該地震帶的西南段。
麻城-常德地震帶:北界為魯山-確山-息縣斷裂,緊挨著華北地震區的許昌-淮南地震帶;南界為洞庭湖南端的湘潭-安化連線;東界為郯廬大斷裂的南段;西界為長江中下游地震亞區的西線。省內的六安、合肥以大別山區,就位于該帶的東北區域。
郯城-營口地震帶:南界為安徽嘉山,然后一路向北,經江蘇宿遷、山東郯城和蓬萊,穿過渤海后,到達遼寧大連、鞍山和沈陽,最后止于開原,全長1200多公里。安徽省內的嘉山及周圍區域屬于該帶的最南端。
許昌-淮南地震帶:西界為河南三門峽,向東依次經過洛陽、鄭州、開封、商丘,東界為郯廬大斷裂,南界為周口斷裂南端,向東綿延至肥中斷裂。該斷裂帶主要貫穿安徽的北部地區,阜陽、宿州、淮北、蚌埠等都位于該帶的東端。
四個地震帶的活躍程度:
地震帶的劃分,主要是基于區域地質構造特點和歷史上所發生地震的頻次、強度而綜合進行判定的,一個區域如果處在地震帶上,則并不一定代表肯定會發生地震或者大型地震,而只是說明這個區域具有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到底會不會發生,則更多地取決于地質活躍程度。通過歷史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安徽境內這四個主要地震帶的活躍程度。從揚州-銅陵地震帶來看,從999年到現在,揚州-銅陵帶記載顯示一共發生了25次地震,其中6級以上的11次,主要集中在長江沿岸區域。其中在安徽境內共發生了兩次具有較大破壞作用的強震,分別是1585年巢縣的5.5級和1743年的5級。在該帶上緊挨著安徽的江蘇溧陽地區,于1979年發生過一次6級地震。以上說明該地震帶的活躍程度較高。從麻城-常德地震帶來看,公元前1177 年至 1976年該地震帶共發生地震30次,其中6級以上地震5次,其中安徽境內的霍山-六安(合肥)地區發生地震的次數較多,歷史上5級以上的地震一共發生了8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17年的霍山地區,震級為6.25級。不過,從總體上看,該地震帶的活動頻率較低,強度較弱。從郯城-營口地震帶來看,由于郯廬大斷裂是我國主要的大型地質斷裂帶之一,因此也成為我國華北地區強震的重要來源。該地震帶歷史上記載的4.75級以上地震有17次,其中7-8級之間的有3次、8級以上的1次(1668年臨沂8.5級,是華北地區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不過,該地震帶在安徽省境內的區域,位于地震帶的最南端,地質活動強度要比該帶其它區域低得多、頻次也少很多,沒有強震記載,只有一些零星的4級以下地震發生。從許昌-淮南地震帶來看,歷史上該帶有記載的破壞性地震共有14次,6級以上的僅有3次,分別是1820年河南許昌6級地震和1831年安徽淮南鳳臺的6.25級(兩次發生)。該地震帶的地震活躍程度比較低,主要集中在許昌和淮南地區,近200年來沒有強震發生,甚至近幾十年都沒有明顯的震感。安徽有沒有可能發生大型地震從以上安徽境內4個主要地震帶的活躍程度可以看出,除了揚州-銅陵地震帶稍顯活躍之外,其余3個地震帶的活躍程度很低,近幾十年來更是非常平靜。從安徽所處的地震帶來看,它是屬于兩個地震區塊的交界地段,沒有龐大的地質斷裂結構,因此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小。不過,由于存在著一些分支地震帶,雖然基本不會發生大型地震,但也會在地下巖層應力積聚到一定程度后,發生小型、零星的地震,總體上對地表建筑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的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