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自媒體上的創(chuàng)作熱情來自哪里?
一、素材與題材
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素材?
素材,指的是作者從現(xiàn)實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經(jīng)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這些材料并不能都寫入文章之中。
但是,這種生活“素材”,如果經(jīng)過作者的集中、提煉、加工和改造,并寫入作品之后,即成為“題材”了。
對于選題素材的來源,我將其分為外部渠道和內部渠道,首先,我們來談談內部渠道。
二、內部渠道
內部渠道,即自身擁有的,也可以說是有版權的,別人無法輕易獲得的。一般包括個人的經(jīng)歷、個人的作品、個人的思考。
1.個人的經(jīng)歷
個人的經(jīng)歷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經(jīng)歷就是從事新媒體快7年了,這其中我做過生鮮電商、做過活動運營、做過廣告文案,基于此產(chǎn)生的各種過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當類似的選題熱點出現(xiàn)時,我就能夠第一時間寫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濟,至少能寫一些復盤文。
無論你在哪一行,你接觸的越多,從事的越豐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畢竟,我們都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舉個例子,有一年回農(nóng)村過年,大家都懂的,過年一般會去附近的廟宇看看。
從免費領福袋到最后99元一頂?shù)纳徎簦芏嗳硕几跺X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為什么這樣心甘情愿的付錢了呢?9.9的淘寶燈付了99,為什么還滿臉開心呢?針對這個經(jīng)歷,我就寫了一篇《農(nóng)村套路深,他們是如何深諳用戶心理,形成產(chǎn)品連線的》。
這就是個人經(jīng)歷,別人偷不走,很多時候,是你獨有的!
2.個人的作品
個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寫在朋友圈的一句話,可以是你幾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攝的一分鐘……
只要是你原創(chuàng)的,并不一定是擁有多少受眾,獲得多少榮譽,只要是你自身產(chǎn)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紙、一幅畫,都可以成為素材。
我自己有個公眾號,但是不對外開放,只有幾個最要好的朋友關注,用來記錄我所有的產(chǎn)出。
我寫過“為什么插入微信的產(chǎn)品廣告沒有成交量”,“怎么讓文章排得好看?關于微信編輯器的一點探討”,“3小時漲粉近2萬,我是怎么做微信公眾號搶紅包活動的”……
文章篇幅都不長,有時候用現(xiàn)在的眼光去看當時的思考,還會覺得有些幼稚,但這些都能成為現(xiàn)在的素材。
你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每一行每一年,熱點話題也好,行業(yè)焦慮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種思想的變化,或者寫作角度的變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這稱之為迭代更新。
至于你的其他個人產(chǎn)品,比如一幅畫,簡單的你可以寫你繪制時的心情;復雜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選擇,構圖的框架,與行業(yè)產(chǎn)生關聯(lián)。
像做新媒體的,就可以從一幅畫引出新媒體文章排版時的色系構造。
當然,我們也不用活的這么累,只是當你有需要時,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種各樣的作品。
為什么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為作品中總是會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給予你更多的靈感和創(chuàng)意。
3.個人思考
我這里的個人思考并不是指傳統(tǒng)的思維,而是一些天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隨意性,不故意為之。
比如我看電視,每當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胡思亂想,有時候是對劇情的改編,有時候會和劇中人物產(chǎn)生共情,真情實感很重要。
比如有時候我看媽媽那么辛苦,就會想為什么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時候覺得媽媽偏愛姐姐,乖的孩子總是受忽視,就會想,為什么人會有偏愛,我們對用戶也會有偏愛嗎?
這些想法并不是刻意產(chǎn)生的,大概是習慣成自然,我總會有亂七八糟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慢慢變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內部的素材總有一些狹隘性,一個人的思考畢竟有限,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搜羅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為四類:
社交類(微博、微信、朋友圈、);
社群類(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信息類(本地論壇網(wǎng)站、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wǎng)站);
線下類(書籍、頭腦風暴)。
1. 社交類
我們先來說說社交類,我們生活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微博是培養(yǎng)熱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么,熱點是什么,幾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們最好給微博分一下組,這樣的好處是,搜尋素材的時候能夠提高效率。
然后多關注一下微博的熱門話題,若是好幾天持續(xù)上熱搜,那么或許就能成為下一個熱點。
像最近《長安十二時辰》特別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無聲息,不過微博里的消息卻熙熙攘攘,我就寫了一篇《從長安十二時辰》,看IP營銷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個熱點,保證自己的輸出。
新媒體文章素材哪里來(自媒體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
新媒體文章素材哪里來(自媒體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
不過對于微博,我覺得做民生類的新媒體可能收貨會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時候,幾乎一半的素材都來源于微博,哪里有消費矛盾,哪里有投訴侵權,哪里有路怒沖突……微博的時效性還是很強的。
另外,我們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關鍵詞,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來。
新媒體文章素材哪里來(自媒體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
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們常用的素材來源地。
微信作為一款親朋好友間的聊天工具,你與朋友的對話中,就可以獲得很多素材。
像前陣子閨蜜像我推薦《魔道祖師》的廣播劇,我第一次知道了貓耳FM這個二次元的APP,從而去了解了Z時代,寫出了《比《陳情令》更火的,是Z時代下的耳朵經(jīng)濟!》不管文章有沒有得到發(fā)表,至少是對素材的一次運用和總結。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個大寶藏,同行間的消息、朋友間的感悟,要知道,對于新媒體來說,朋友圈就相當于你的用戶群,是你能直接溝通到的用戶,他們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來源地。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經(jīng)做出了規(guī)模,有些微商泯然眾人,這個時候,你就會想,拉開微商距離的關鍵因素是什么?為什么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敗了?為什么別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卻一單都成交不了?
你看,這不就有很多可寫的點了嗎?
新媒體文章素材哪里來(自媒體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
要搜集素材,也是不可錯過的,并不是說用里的視頻來直接作為素材,而是看的內容。
不僅是新媒體,做活動的也可以經(jīng)常從上找到靈感。
像的同款泡泡機、的眼疾手快游戲,受到了各家活動運營的青睞,我們公司搞的了水嘉年華活動里,就都用到了這些。
如果想寫的話,說不定還能寫類似“我是怎么從挖到策劃的創(chuàng)意點子的”,“里都藏著哪些行業(yè)的寶藏”為題的文章……
新媒體文章素材哪里來(自媒體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
所以啊,刷不可怕,毫無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也能變成我們的素材庫不是嗎?
2. 社群類
社群類主要是指個性較強,標簽明顯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于豆瓣、知乎、貼吧、微信群、知識星球。
豆瓣、知乎、貼吧其實類型都差不多,只是標簽不同而已,知乎相對于較專業(yè),話題也較多;豆瓣偏向于小清新;貼吧的各種聲音較多。
你可以根據(jù)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熱點帖子里找靈感。
比如你登陸知乎首頁,可以看到類似“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職場道理?”“怎樣改變自身的討好型人格?”的話題,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你寫文章的選題.
作為新媒體行業(yè),有什么職場道理,職場黑話?作為運營者,怎么與用戶建立平等互利關系,改變討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寫出很多了呢?
新媒體文章素材哪里來(自媒體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
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寫什么,那么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說的。
其實我們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來說,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個,每天會定時關注一下群消息,畢竟這也是素材的來源地啊!
大家的觀點也好,討論的話題也好,只要你發(fā)現(xiàn)有亮點,一定要及時記錄下來,這都將成為你的素材。
比如前陣子,在一個群里,大家談論35歲會是什么樣子?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一篇,“新媒體人的35歲會是什么樣”或者“35歲的新媒體人還活著嗎”,你看,想要源源不斷地寫出文章來,是不是也不難呢?
新媒體文章素材哪里來(自媒體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
3. 信息類
信息類比較好理解,以主要獲取信息為主,包括但不限于本地論壇網(wǎng)站、等、微信公眾號、百度、新聞類網(wǎng)站等。
我個人經(jīng)常看的除了微信公眾號,就是,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現(xiàn)階段流行什么,里的這類文章數(shù)量就會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熱點的預測器吧。
微信公眾號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內容,從標題到內容到底部的互動留言,都是你可以獲取信息的地方。
另外,騰訊網(wǎng)、搜狐、網(wǎng)易、一點資訊……這些新媒體,也是不可錯過的素來來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體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羅的核心便捷點。
這些渠道,或許在獲取靈感上有所欠缺,因為當這些渠道發(fā)文的時候,代表你已經(jīng)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我們要做的,是在平時的時候就注重記錄和搜落,未雨綢繆總比臨陣磨槍要好的多。
新媒體文章素材哪里來(自媒體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
4. 線下類
除了線上,線下類的渠道也不能錯過,一般可見的就是書籍和頭腦風暴。
像書籍,我經(jīng)常會看一些專業(yè)上的書,你一旦看了一本書,至少你能寫出一篇讀書筆記,不是嗎?像我前陣子看了《文案變現(xiàn)》,馬上就寫了一篇“如何讓你的文案更值錢?讀《文案變現(xiàn)》之感”。
新媒體文章素材哪里來(自媒體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
我很贊同粥左羅老師說的,因為線上的渠道太公開太迅捷,所以書籍往往會成為我們彼此拉開距離的方式。像《影響力》、《引爆點》、《烏合之眾》、《瘋傳》等書,里面的觀點被各大作者引用,成為一篇文章的亮點。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不假。
線下還有一種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頭腦風暴。
我還記得去年采訪一個民宿的老板,聊天的時候說起如何引流的問題,講到一個沉錨效應。
通常來講,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guī)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
這次聊天,讓我獲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時候,順便也開闊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
新媒體文章素材哪里來(自媒體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
可見頭腦風暴并非要在會議室一板一眼地暢所欲言,多接觸人,聽聽別人的儲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總結
列賓先生說過: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從內部渠道與外部渠道找靈感,確定選題,搜羅素材,就不愁沒有東西可寫了。
現(xiàn)在我們來總結一下:
內部渠道:個人經(jīng)歷、個人作品、個人思考
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線下渠道
總而言之呢,注意平時的積累,最好每天寫點行業(yè)相關的小心得,雖然很難堅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后外部一些刺激你頭腦的信息要及時記錄下來,哪怕只是一個突然想到的選題題目,都可以寫下來。
希望我的小經(jīng)驗,能夠給“不知道寫什么”的新媒體運營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