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熟女精品熟女A片视频小说,日本av网,小鲜肉男男GAY做受XXX网站

陜西為什么屬于西北

錢斌斌2年前17瀏覽0評論

陜西為什么屬于西北?

陜西盡管從地理位置上看,處于中國中部,但是歷史上,陜西從來沒有和中原融合過,一直都是和西部各地區有著緊密的聯系。

西北五省

上古時期,陜西為雍州和梁州的所在地,雍州和梁州都屬于《禹貢》中的古九州。雍州范圍包括今天的陜西關中和陜北、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部分、內蒙部分;梁州范圍包括今天的陜南、四川盆地、漢中及部分云貴地區。

九州區劃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中國處于分封制,當時陜西屬于秦國的范圍,由于地形的原因,黃河、崤山以及秦巴山的崇山峻嶺,把陜西和中原地區自然的隔離開來。加上當時的東方各國為了各自利益,把秦國封鎖在函谷關以東。在數百年的時間里,秦國的活動和勢力范圍基本都處于西部,滅西北的犬戎,占領西南的巴蜀地區,逐漸擴大自己的領土范圍。

戰國時的秦國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取消了之前的分封制,實行新的郡縣制。陜西的區域內被分為以上郡(今榆林)為中心的陜北地區,關中地區的內史,陜南的漢中郡。

秦代各郡區劃

秦亡漢興,西漢時期繼續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今天的陜西省境內有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上郡、漢中郡,以及弘農、武都、廣漢、西河、北地等郡的部分縣。屬于司隸校尉部及朔方、益州、涼州三刺史部。

西漢疆域圖

由于郡國并行的制度導致中央集權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到了東漢時期,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轉變成州、郡、縣三級制。

東漢時期遷都洛陽后,陜西關中仍保留“三輔”,長安仍維持京兆府之名,今天的陜西地區分別屬于司隸校尉部和益州、涼州、并州等刺史部。

東漢末年區域圖

東漢滅亡后的魏晉時期,今陜西境內設有雍州和梁州以及秦州(今甘肅天水)和司州(今河南洛陽)的部分郡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陜西建都的政權先后有西晉、前趙、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和北周。除大夏建國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外,其余朝代均建都漢長安城。

到了隋代,行政區劃從形式上恢復到了秦朝時的結構,東漢末年以來一直沿用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制改為州、縣兩級行政區劃制,但是實行的依然是州制。

雖然隋朝實行的是二級制,從形式上恢復到了秦朝與西漢時期的架構,但是實際上當時全國郡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秦時36郡和西漢時期的48郡,達到了190郡,為了能有效地管理數量龐大的各郡,隋煬帝時期,效仿漢武帝設置監察州,監督各郡事物,監察州設置刺史,輔官有長史、司馬等。

隋朝末年,今天的陜西范圍屬于雍州刺史和梁州刺史管轄,其中雍州刺史管轄共有28郡146縣。地域相當于今天甘肅、寧夏、陜西關中以及陜北地區、內蒙古西部、青海、新疆南部;而梁州刺史的管轄共計34郡222縣。地域相當于今四川、貴州、湖北一部分,陜南(除商洛)、甘肅南部,其中陜南的上洛郡(今陜西商洛)屬于豫州刺史管轄。

唐代初期,將郡改為州,州的長官復稱為漢朝的刺史,由都督統管,都督成為一級行政區劃,管轄州縣,實行都督、州、縣三級制。唐代內外戰爭頻繁,除了州、府、縣的常規區劃外,還設立了諸多的關、軍、監等以軍事為主的建制。同時在少數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帶建立都護府及下轄的縻府州以加強管理。

唐太宗時間,將全國按照山川形勢、交通的便利度分為十個道,按需要設監察性的官吏協助中央監管州級行政區。今天陜西關中地區屬于京畿道,陜北屬于關內道,關內道轄地相當于今陜西秦嶺以北,寧夏賀蘭山以東,內蒙呼和浩特市以西,陰山、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區。陜南屬于山南道,山南道范圍東接荊楚,西抵隴蜀,南控大江,北距商華之山,位于今湖北大江以北、漢水以西、陜西終南以南、河南北嶺以南、四川劍閣以東、大江以南之地。

唐代區域地圖

到了唐玄宗時期,把山南道分割為山南東道和山南西道。山南東道管轄今湖北長江以北、河南西南部及重慶東部的萬州地區和陜西的安康和商洛。山南西道管轄今陜西漢中、四川東部、重慶西部等地區。

五代十國時期,軍閥割據,今天陜西關中和陜北地區先后屬于梁、唐、晉、漢、周;陜南初屬前蜀,后歸后蜀,北宋滅后蜀,控制陜西全境。

宋朝的行政區劃實行州(府、軍、監)、縣二級制(見府、州、軍、監)二級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繼承了唐朝的羈縻制度,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時在繼承唐代道的基礎上,設置路。路是直轄于中央并高于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宋代繼承唐代道的基礎上把全國分為十五路,后來又改為二十三路。

北宋時期,今天的陜西關中、陜南的商洛地區以及陜北地區屬于陜西路范圍,陜南的漢中屬于西川路范圍,安康屬于京西路范圍。

北宋靖康元年,金國攻占陜西,控制了關中地區,因秦嶺的阻隔,金軍沒有越過秦嶺,陜南地區歸屬南宋。而陜西關中以及陜北屬于京兆府路、鳳翔路和鹿延路,為金國統治。

金國行政區劃圖

元代,省作為一級行政區才開始出現。這也是在繼承金代的行臺尚書省制度的基礎上。金太宗時期,設立了行臺尚書省這一機構,由皇帝委派一名親信大臣管理幾個地方的軍政。比如金代的燕京行臺尚書省、汴京行臺尚書省等。

元代建立后,撤銷了行臺尚書省,設立了中書省管理地方事務。由于元代地域遼闊,中書省無法集中管理全國事務,于是中書省就在地方上設立外派機構,代表中書省進行管理。這就是元代的行省制。

早期的行省制并不是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猶如臨時派遣,以軍事為主。等全國各地形勢穩定以后,民政權利才逐漸轉移到各地的行中書省,當然也包括軍政的管理。

元代區劃圖

盡管元朝的疆域面積很大,但是作為行省的一級機構卻不多。當時中央的中書省有一個直轄地區,叫腹里,包括今天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東以及河南和內蒙古部分地區。

然后在全國其他地區設立了十一個行中書省,分別為嶺北、遼陽、陜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廣、云南、四川、甘肅和征東。

陜西行省設立于1260年,當時的范圍包括現在的陜西、四川、甘肅、寧夏、青海以及內蒙古的河套地區。之所以把四川劃入陜西行省范圍,是考慮到四川和陜西以秦嶺為界,容易出現割據。

1281年,四川和甘肅劃出獨立建省,之后四川又與陜西合并過一次。到了1286年徹底分開。陜西行省范圍就剩包括今陜西省(不含略陽、勉縣、寧強縣)、甘肅省永靖縣以東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及內蒙古河套地區大部。元朝中葉,安西路改名奉元路。我們今天的省級行政制度,基本都是元朝行省制度的延續。

明朝初期延續了元朝的行省制,到了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和直隸州,府以下有縣和屬州,各直隸州以下有縣,形成了一個省府州縣四級制和省州縣三級制并存的大體格局。

為了防止地方權力過于集中,明朝在每個省都設置了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個機構,分別掌管各省的軍、政、司法大權。明宣宗時期,朝廷開始派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行政。其中總督主要署理軍務,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巡撫主要負責民政。明景泰帝之后這一制度成為各省的常制。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以后,全國區劃為兩京、13承宣布政使司、關西七衛,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斡難河衛。其中兩京指的是北直隸和南直隸;13布政使司簡稱13司,俗稱13省,為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福建;關西七衛統治現今的青海和新疆,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統治西藏西部和拉達克。

陜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范圍包括今陜西省全境和甘肅嘉峪關以東、寧夏及青海湖以東部分地區。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

明代陜西承宣布政使司地圖

清朝初期,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為了便于統治明代故土,仍然沿用明代的承宣布政使司,僅改北直隸為直隸,南直隸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到了康熙初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制,把全國的區劃由十五省調整為十八個省。其中把分湖廣省為湖南、湖北兩省,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分陜西省為陜西、甘肅兩省,形成漢地十八省。省下設道、府(州)、縣。

清代疆域

原陜西行省中,將平涼、慶陽、臨洮、鞏昌四府劃出,從陜西省分置甘肅省(含寧夏),至此陜西省界同今日比較除北部邊界在長城以南、寧陜一段略微西縮外,基本重合。

盡管清朝拆分了部分省份,但是總督制沿襲了明代的制度。但是清朝的總督一般為文職官員,是一個省或者兩三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他們大多是二品官員,但是可以通過兼任兵部尚書銜或者大學士銜高配至從一品。清代地方總督按照慣例兼任右都御史,加兵部尚書銜。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總督的直接下屬便是執掌一省的巡撫。

清代在全國設有九個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云貴總督和陜甘總督。其中陜甘總督管轄陜西省和甘肅省。

陜甘地區

到了民國時期,盡管陜西省內的區劃被調整為關中道、漢中道和榆林道,但是陜西省的區域范圍延續清代,沒有變化。

193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到了1949年12月,陜甘寧邊區轄地約為今陜、甘、寧、青、新5省區全部,山西省西半部,湖北省鄖陽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及套西地區,邊區政府入駐西安市。1950年1月10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成立,1月19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撤銷。

今天,陜西省下轄10個地級市(其中1個副省級市)、31個市轄區、7個縣級市、69個縣。

所以,縱觀整個歷史階段,陜西的管轄范圍,除了唐宋時期有少部分地區歸中原管轄外,基本都是屬于西北地區的范疇。無論是風俗習慣,還是歷史人文,陜西都是和西北各省融為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