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女孩子做記者好嗎2020屆畢業生?
大學里學新聞的女生,畢業后適合做記者嗎?
讀得了財報,做得了臥底;上能攔得了部長,下能和農民工兄弟扯閑篇;沒事兒和王石喝個茶、聊聊人生,聽田樸珺談談女權主義。不是所有女人,都可以像女記者般,閱人無數,單槍匹馬,身經百戰。
女記者光鮮而刺激的生活背后,是日復一日的風雨奔波、餐風露宿。長期在外奔波導致的皮膚粗糙、穿著隨意一度讓女記者們高呼“女孩子千萬別做記者。”那么,對于廣大學新聞的女生而言,女記者是不是一個理想的職業選擇呢?
適合:女記者是一種信仰
“在我看來,選擇做記者,尤其做一個女記者,是一種挑戰,更是信仰。”凌晨三點,李青寫完稿子的最后一個字后,在word文檔上輸入了這樣一段話。
本科就讀于江蘇一所普通高校新聞專業的她去年剛畢業,經過半年的實習期,如愿進入了一家業界較有名氣的媒體,開始了日夜顛倒的記者生活。“我已經數不清這是第幾次熬夜寫稿了,習慣成自然,早睡反而睡不著。”
記憶里最深刻的一次,為了一篇調查稿,她和另一個實習生在外地采訪結束后,立馬就近找了一家網吧開始碼字,連續趕稿24小時,寫完后回家躺了整整兩天。“但是看到自己的報道刊登出來的那一刻,之前所有的疲憊都煙消云散了。”
深夜趕稿的女記者本科期間,李青每年寒暑假都會去媒體實習,從地方都市報到21世紀經濟報再到南方周末這種國內知名報刊,她把大學四年的青春都奉獻給自己鐘愛的新聞事業。“有過寫不出字的崩潰,也曾因聯系不到采訪對象在街頭痛哭,但是這幾年實習從業經歷帶給我的成長是不可言喻的。”李青說,因為熱愛,所以合適。
對于正在讀新聞專業的大三學生侯玉婷而言,之所以想要做記者,喜歡做記者,是對理想的執著。
“往大了說,我堅信新聞這個行業的社會價值;往小了說,我喜歡新聞人的生活狀態和思考方式。 我不只想做一份工作,在一個地方過一種人生,我想要去了解各行各業運作的方式,遇見各種各樣的人,講我們這個時代大大小小的故事。 ”侯玉婷說。
重要會議時,外場采訪的女記者不適合:無法兼顧家庭生活
在大大小小新聞發布會上,經常可以看到身材嬌小的美女記者扛著“長槍短炮”,穿梭在人群中。或許,女記者比其他行業更辛苦,但對于一直在路上的她們來說,甘之如飴。
不合適:理想不能以犧牲家庭和健康為代價
“工作一年,身體狀況直線下降,我需要考慮下要不要離職。”兩周前,剛從大西北旅游回來的吳立青看著自己的體檢報告,陷入了糾結之中。
國內某211高校新聞專業畢業的立青,一年前拿到國內一家知名媒體的offer。“我從中學起,就立志做一名‘鐵肩擔道義,辣筆著文章’的社會記者,但是,現實壓力面前,理想和情懷似乎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她說,如果給她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她或許會聽從父母的建議,考老家的公務員。
一年,365天,8760個小時,立青幾乎沒有周末,她不是在采訪,就是在寫稿,難得的假期,也大多用來補眠了。“風里來雨里去、日夜顛倒是我們這一行的常態。”她說,由于作息不穩定,近半年已經進了兩次醫院。
新聞現場的“女戰士”或許,很多人會羨慕女記者的自由與光鮮,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這種自由、光鮮。其中的代價,是突發事件的壓力,是趕稿時的痛不欲生,是趕完稿的鳳凰涅槃。
“新聞是我的理想,記者是我夢想的職業。”河海大學新聞專業的研一學生陳丹丹說,但真正實習后,她開始懷疑自己的理想是否值得堅持。“很多女記者前輩,明明比男性更努力更拼命,可是由于女性身份,在行業內備受歧視,甚至不少媒體單位招聘時標明‘男生優先’,這讓我覺得很不公平。”
會議現場累倒的女記者曾在媒體工作過的女記者坦言,她敬佩所有能堅持下去的同行,但是對于女孩子而言,一直做下去確實不容易。“尤其是30歲以上的中國女性,在家庭的壓力前,年輕時候的理想只能退到后面,畢竟孩子和丈夫不能不管。”
職場更重要的是選擇
體力、精力、家庭、孩子……這些都是擺在女記者面前的難題,為了最初的職業理想而犧牲年輕的容顏、健康的身體和溫馨的家庭,值不值得或許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
“什么是合適,什么又不合適,標準如何判定,其實都很難說清楚。”在江蘇師范大學新聞專業大四學生李文靜看來,所謂的合適不合適,關鍵還在于自身。
“對于把新聞當信仰的女生來說,壓根不會考慮這個問題,即便現實不盡如人意,因為她們知道,記者是她們最終的歸宿。”李文靜說,而當一個人開始考慮合不合適的問題時,她就已經把信仰和理想放在末位了,這個時候,她已經默認自己不再適合做記者。“就像一套不合身的衣服,再好看也不舒服。”
“無論是女記者還是男記者,都是個人的選擇,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湖南大學新聞系研一學生尹靜認為,就像選專業一樣,不管未來從事什么行業,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很多優秀的女記者,她們把寫作為一種樂趣,把未知領域作為一種催化劑,期待和這些領域有一些化學反應。不嘗試談適不適合都是扯談,但是適不適合最后由誰來評價呢?誰也說不清,或許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