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會不會替代自媒體成為未來幾年的主流?
今天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方面宣布,將為Vlogger推出了“Vlog星計劃”。據介紹,這一扶持計劃將從多個方面對Vlog內容進行扶持,包括全年500億次曝光的流量加持,每月100萬專項獎金的現金激烈,每月1億的專項活動曝光支持,以及來自平臺的深度合作與招商資源。
其實,早在去年11月29日,B站就曾針對平臺UP主推出過#30天vlog挑戰,達成挑戰的UP主將獲得季度大會員,以及頭像掛件等獎勵。相比之下,也難怪外界稱B站今天公布的扶持計劃,大方程度簡直就像從1樓坐電梯到了頂樓。而這也似乎在透露一個訊息:玩Vlog,我們B站是認真的!
【走紅的Vlog】
說到Vlog,這是一個伴隨視頻社交逐漸走紅的升級版。之所以不說它是種新概念,則是因為其雛形乃是十多年前就風靡網絡的Blog,不過對國內網民來說,其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博客。盡管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浪潮,博客逐漸被更為簡短開放的微博所取代,但隨著4G網絡及智能手機的普及,Blog的變種版Vlog重新登上了舞臺。早在2012年,YouTube上就出現了第一條vlog,而到了2018年,YouTube上則每個小時就會誕生2000條Vlog作品。
簡單來說,Vlog就是將博客時代文字+圖片的表達方式,轉換為視頻內容,并且與Blog一樣,同樣沿襲了內在的敘事習慣,且內容上往往包含強烈的主觀意愿。參與其中的創作者會逐漸從記載生活瑣碎的流水賬,轉變為有意識總結和歸納自己的生活軌跡、動態,并有邏輯地整理和分享。而伴隨著越來越多網紅開始接觸Vlog,這股風潮也逐漸在普通用戶群體中蔓延開來。今年,“尋找中國Vlog第一人”的活動,也一度在微博上沸騰。
面對Vlog逐漸壯大的聲勢,越來越多行業人士也開始分析其是否會成為社交網絡的下個方向,甚至已經有平臺早早看好并予以一定的流量及資金扶持。不過這里說的,可不是今天方才表明態度的B站,而是資訊平臺今日頭條。此前,歐陽娜娜在今日頭條上發布的Vlog內容就獲得了不錯的流量吸引效果,并被業內人士當為典型案例拿來分析。
不過,Vlog的發展真的就這么順利嗎?
【零基礎入門?】
Vlog的走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門檻”較低,基本上只要有一臺智能手機,就可以錄制一段Vlog并上傳。因此從制作這方面來看,Vlog幾乎可以說是一項全民皆可參與的活動,而這一特點也為其走紅打下了基礎。因此近年來無論是專業的影視制作人,還是攝影愛好者,又或者是博主、旅行愛好者,甚至是學生,都可以借助Vlog這個方式“記錄生活,分享體驗”。
但就像網上流傳的一句話一樣,“抖音和快手是拍給別人看的,Vlog卻是拍給自己看的”。在YouTube上以每小時2000條的速度更新的Vlog,其中真正有商業價值的屈指可數,很多網友對于Vlog的看法還停留在“視頻日記”上,并沒有豐富內容,與吸引人觀看的動機——換個更直白的比喻,很多人或許是把Vlog當成QQ說說在玩。如果說朋友圈還能成為微商的廣告牌,那么QQ說說的商業化潛力……嗯,想必大家心里有數。
而事實也進一步證明,目前的Vlog吸引流量的能力確實有限。僅以B站為例,搜索關鍵詞“鬼畜”,點擊最多的作品播放量足有3700多萬,而這一數字則足以抵得上該平臺12部最熱的“Vlog”作品總和。因此業內也不斷有聲音表示,“Vlog不僅有門檻,而且還不低”。
而只有跨過了這個門檻,Vlog的商業化進程可能才算真正進入賽道。
【押寶?還是分散投資得好】
人民日報海外版曾就Vlog的發展引用被采訪人的一句話總結,“Vlog走了一條與傳統短視頻不同的差異化路線,其質樸真實的內容風格,剛好彌補了短視頻的短板”。但到底是彌補了短板,還是添了塊雞肋,恐怕也只有身處其中的創作者最有感觸。
就目前來看,頭條系依然堅定不移地將抖音作為發展重點,并不斷輸入資源加持,而在Vlog板塊,拋開歐陽娜娜這塊典型招牌之后,底氣卻弱了不少;而微博上“尋找中國Vlog第一人”的活動也逐漸淡去,并沒有多少用戶在意這個“第一人”究竟是誰。因此這時加入戰團的B站,能為Vlog帶來多少活力,則依然存疑。
再轉過頭來看B站,這家彈幕視頻網站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其盈利多半來源于代理的游戲。雖然B站一直希望讓收入的組成部分更加多樣化,但是受限于平臺有限的影視版權,其“大會員”的含金量一直頗受爭議,再加上本身“用愛發電”的激勵方式,無疑也讓轉型之路坎坷異常。
或許在這種情況下,B站探尋新風口的積極性愈加高漲,但Vlog能夠產生多少有價值的流量,是內容制造者的自說自話,還是新的社交娛樂方式,確實需要沉下心來好好觀察和分析。然而鼓勵Vlog內容的發展顯然是好事,可把太多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