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新聞線索自媒體可以代替新聞機構嗎?
絕對不可能!
之所以這么肯定的回答,是基于以下幾種原因——
自媒體和新聞機構的屬性不同學術百科給新聞機構(新聞單位)的定義是: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報紙、電臺、電視臺、通訊社、主流門戶網站及新聞期刊、新聞圖片社等的總稱。
中國現有各種類新聞機構1萬多個。
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通過網絡等途徑向外發布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傳播方式。“自媒體”,英文為“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
自媒體不具備發布和采訪新聞的資質剛剛換發的新版新聞記者證
個人或者非新聞機構運營的自媒體不具備新聞采訪職能和時政新聞發布智能。以《今日頭條》的發文規則為例,只有具備新聞資質的媒體所辦的自媒體才可以發布時政類圖文,個人和非新聞機構運營的自媒體都不允許發布。
新聞機構的采編人員持有新聞出版總署核發的新聞記者證,具有新聞采訪權,尤其是時政新聞采訪發布權,他們在采訪過程中,被采訪對象有義務配合。
自媒體不具備新聞機構擁有的公信力媒體公信力是新聞媒體本身所具有的一種被社會公眾所信賴的內在力量。它是媒體自身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在社會公眾心目中所占據的位置,是衡量媒體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標尺,也是媒體贏得受眾信賴的能力。
生活中,這種公信力體在兩個方面體現得較為突出,首先對于重大政策的發布、解讀時,公眾更愿意從新聞媒體,尤其是主流官方媒體獲得。其次,對于重大災情的數據、程度、分析等,公眾更愿意以新聞媒體為渠道。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新聞媒體在發布信息時會受到自身素質,管理規則的自束和上級主管部門的監管,從而確保發布信息的真實有效。
相對的,自媒體發布信息尚缺乏規則約束,目前尚未制定直接對自媒體監管的法律法規,也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條例制度規范自媒體平臺,無法有效監管。這就使得自媒體良莠不齊,可信度低。
新聞機構的身份加持更利于主持人做自媒體從個人角度講,依托所在的新聞媒體平臺,可以充分利用更多資源,身份加持更利于主持人運營自媒體。
文青離職央視后去當了一名演員,參演的幾部劇都沒有太大的水花,漸漸淡出公眾視線。
一個主持人的走紅,除了自身素質過硬之外,還需要很多外力因素支持,比如所在媒體的資源傾斜,把收視率最高影響最大的節目讓他來主持,包裝團隊等等。我們見過很多曾經很紅的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在離開之后都變得一文不名,女主持人比如文青、趙琳、曹穎;男主持人比如畢福劍、善于讀報的馬斌等。
我是@風聞言事,以上就是我對“很多主持人都做自媒體,只要有新聞線索自媒體可以代替新聞機構嗎”這個問題的回答,不知道滿意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