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那么多家?
根據我在各個平臺創作的經歷以及每個平臺不斷變化的其內容策略上來分析,自媒體平臺不能說是勝出,而是會形成一種割據的局面。
2002年年底,吉爾莫正式提出了”We Media”(自媒體)這一概念。他在2003年1月出版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這份著名的新聞學期刊上,撰寫了一篇題為《下一時代的新聞:自媒體來臨》(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 “We Media”)的文章。
在過去的15年中,我們經歷了BBS、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今天的各家平臺號,也從單一的文字、圖片、視頻到今天的更加豐富的變現形式。
由于現在的用戶多元化需求,原來的自媒體矩陣,已經發展到了自媒體平臺矩陣,也就是我們理解的內容表現形式,一個平臺從單一的文字、圖片的分發,發展到圖文、視頻、語音等各種內容表現形式聚合到分發。
既然是內容分發(自媒體)平臺,不得不說BAT這三家互聯網巨頭在內容平臺上所采取的采取的策略與動作。
百度內容矩陣
百度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百度依然是內容平臺中最具實力的公司,也是內容量最大的平臺,2017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先生已經確定了百度未來就是內容分發及人工智能作為其核心業務。
百度在內容布局中,最為自媒體人熟知的是百家號,百度取消新聞源以及百家號與原先的百度百家合并后,百度已決然將自己設立為內容分發平臺,其在內容領域的矩陣正在整合百度自有內容產品,比如:增加百度知道日報的作者招募與獎勵,開展百度知道行家“金筆計劃”“專業問答”,向手機百度分發高質量問答“百度派”及“百度經驗”,開放百度圖集的流量分成,擴展付費問答產品“百度問咖”等一系列內容分發的相關行動。
假設百度再整合其投資的愛奇藝,塑造一個完善的百度賬戶體系,依托于百度搜索與智能推薦的技術,從未來機器人應用的場景上奪回內容界的老大不是難事。
阿里內容矩陣
阿里巴巴原先涉足的都是電商領域的內容,在綜合內容領域阿里巴巴采取的是“買買買”,先后購買了微博、優酷土豆、UC瀏覽器,2016年至2017年開始整合旗下購買的內容平臺,升級為“大魚號”創作平臺,同時開出20億創作補貼的“土豪”條件。
UC瀏覽器也重新定位,淡化瀏覽器的作用,而向UC內容分發平臺演進,2017年開展問答社區的新板塊UC問啊頻道,邀請明星、專家、名人入駐作為答主,增加用戶互動形式。
阿里巴巴在BAT里內容領域相對處于弱勢,除YOUKU在視頻板塊較有影響,UC擺脫瀏覽器的標簽真正成為一個內容分發的平臺還有一段路要走。
騰訊內容矩陣
騰訊是目前內容平臺中最活躍的平臺,旗下的騰訊新聞、微信公眾號、QQ公眾號、騰訊視頻、興趣部落都擁有大量的活躍用戶,騰訊新聞是綜合新聞應用的領頭羊,旗下內容創作平臺天天快報也僅次于今日頭條。
微信公眾號擁有8000萬個賬戶,月活用戶8億,QQ盡管已經失去往日的光彩,但是其深受95后年輕人的青睞,在APP應用排名上僅次于自家產品微信。
騰訊的內容矩陣其機制各具其特征,天天快報、QQ公眾號是內容分發,騰訊新聞是內容聚合分發平臺與天天快報相通,而微信公眾號卻獨立于騰訊其他內容產品,又不是分發平臺,依靠轉發、訂閱、應用內搜索,盡管搜狗可以搜索微信公眾號內容,但無奈于搜狗的瀏覽器與搜索用戶占比不高。
內容平臺黑馬
說完BAT就不得不再提及內容分發平臺的"黑馬"今日頭條,今日頭條自2015年12月開始開放頭條號作者入駐,就引發了一場內容平臺的大戰。
這個大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作者入駐大戰,由于今日頭條的用戶與活躍度激增,又加上“千人萬元”內容補貼,使得越來越多的文字、圖片、視頻創作者紛紛申請入駐。機器推薦的形式讓很多作者看到了流量的春天,作者的追捧不得讓BAT三家巨頭重新審視內容領域的戰略布局,引發各家展開作者入駐、補貼大戰。
第二階段是內容形式大戰,今日頭條盡管不是中國最早采用聚合內容的平臺,但是其創新的營運形式確實激發了處于困惑的創作大軍,豐富的內容形式的推薦機制,又不使得BAT不得不開始調整各自在內容領域的布局,重新整合各自在不同領域中的優勢。
媒體向社交演變
內容平臺還有很多,能夠隨口說起來的就有近20家,但是剩下的這么多家,一部分是自身具備媒體屬性,比如:鳳凰傳媒的鳳凰號、一點號;東方傳媒的東方號;北京電視臺與360合作的時間號;據說央視也在開放自媒體入駐;還有一部分是分類屬性,比如:高質問答的知乎;愛好寫作的簡書;服務科技創業的36氪等。
我個人理解,除BATT以外的自媒體應該開做傳統媒體時代的地方性媒體,或行業刊物,而全國性的內容平臺還要看專門提出的這四家,未來會不會有其他平臺成為黑馬,這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