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還能傳承多久?
京劇,中國古典文化“活的”精髓,世界行為藝術的老祖宗
作為一個不專業的京劇愛好者,我確實有這樣的憂慮,京劇還能傳承多久?之所以有這個憂慮,主要原因就在于,京劇這種藝術太過于典雅、過于精致、過于唯美了,與現代人短平快的口味不太協調,文化由典雅走向通俗大概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吧!一切典雅、精致、唯美的東西都不得不讓位于那種鋪天蓋地的直來直去、過目即懂、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快餐文化。試問,現代還有多少人在創作古詩文,除了中學生不得不在課本上讀幾篇古典文章外,還有多少成年人會有心情去碰觸那些被深埋在故紙堆中的藝術瑰寶?如何挽救京劇,就像如何挽救古典文化一樣,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時代課題!
作為一個不專業的京劇愛好者,我只能粗淺的談談我對京劇的喜好過程。
在我上初中時,大約十四五歲左右,有一次很偶然的在電視上看到了京劇“三娘教子”這部戲,里面那位母親幽咽婉轉、含悲忍淚、如泣如訴的唱腔,那一招一式、低眉、甩秀、拭淚的動作,以及典雅、真摯、富于詩歌聲律美的唱詞,把母愛的博大、深情與無私,演繹的如此動人,一下子就深深的打動了我。從此,我就喜歡上了青衣這個角色。后來我偶然的聽到了另一段青衣的戲,唱腔是如此的婉轉纏綿,如泣如訴,若斷若續,卻又蕩氣回腸、纏婉多情,仿佛每一個字都在壓著的喉嚨里醞釀了好久,被賦予了主人公獨特的情致后才被彈出來的,極具吞吐、頓挫、起伏、含蓄、凝練之美,那就是程派名劇“鎖麟囊”。
還是偶然,我看戲曲頻道,一個老師教兩個小孩學戲,教的就是空城計,不知當時觸動了我哪根神經,我突然發現老生唱法竟如此優美,圓潤中透著滄桑、悲涼,還有一種淡淡的哭腔(我自己的理解)在里面。于是我又喜歡上了老生。
還是偶然,生活中充滿了偶然,我聽到了一段花臉的戲,我發現花臉這個角色極其剛正,有男人的陽剛之氣,于是喜歡上了花臉。
又是偶然,我聽到了一段老旦的戲,我發現老旦這個角色充滿著女性的剛烈之美,對老旦也發生了興趣。
青衣之美在柔婉,柔婉貞潔,秀雅多情,
它通過優美的唱腔,典雅的唱詞,精致的服侍,優雅的舞蹈動作和行為藝術,把古代青年女子那種典雅,端莊,秀麗,柔美,貞靜之美演繹的楚楚動人。
老生之美在滄桑,滄桑厚重,慷慨悲涼。電影三城記有個特色值得一提,那就是男主角幾次演唱秦瓊賣馬這段京戲,老生唱法那獨特的滄桑悲涼之美,把小人物在動蕩歲月中坎坷、凄慘、無助的命運襯托得很是打動人心。秦瓊賣馬給這部電影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和中國獨有的文化底蘊。與青衣相比,老生由于“老”,動作相對要少,但老生只靠唱腔,足以與青衣媲美。
花臉之美在剛正,剛正不阿,浩氣凜然。
老旦之美在剛烈,剛烈沉穩,莊重大氣。
他們的共同特征都是一樣的圓轉流暢,純凈細膩。
我說京劇是中國古典文化“活的”精髓,因為京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不僅僅靠唱腔,還包括唱詞,服裝,道具,臉譜,化妝,動作,步伐,神態,眼神,等等。它的題材本身就是老百姓耳熟能詳、深入人心的歷史故事。它的唱詞都是典雅、優美的韻文,詩一樣的語言。人聲難得!唱京劇是需要真功夫、具備真實力的,要能傳遞出一種富于穿透力的美。京劇雖然是個慢活,它的唱腔總體上是徐緩、婉轉的,但確是節奏感極強的,你不自覺中手指和腳趾就會隨著京胡和鼓點的節奏跟著動起來。它的服裝、臉譜更是獨具特色的,為每一個角色量身制作,體現了夸張與寫意、民俗與傳統之美。因此,可以說京劇綜合了音樂、文學、舞蹈、歷史、服飾等多種文化于一身,是中國古典文化“活的”精髓。
京劇培養出一個“角兒”來殊非易事,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足夠的天賦,不經過經年累月的艱苦訓練,不踏踏實實的打好基本功,是絕成不了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旦成了之后,一言一笑,一招一式,處處皆美,舉手投足之間,奉獻給人無盡的精神享受,是名副其實的“國粹”。
外國有一門藝術理論叫做“行為藝術”,但我要說,世界行為藝術的老祖宗在中國,那就是京劇。劉心武在講紅樓夢的時候說,黛玉葬花就是行為藝術,我比較認同這個觀點。的確,中國雖然缺乏藝術理論的總結,沒有提出“行為藝術”這個詞兒,但京劇早就開了行為藝術最標準、最優美的先河,最典型的表現在青衣這個角色上,你看那一招一式的動作,特別是甩袖,把袖子往額上一遮,表示的是羞澀,往下一甩,表示的是對對方的蔑視,往肩后一甩,表示的是回避,等等,特別是高潮的時候,一連串的甩袖舞,真是美不勝收,可說是把行為藝術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作為“國粹”的京劇,卻越來越成為小眾藝術了,那些大家即使經過艱苦的追求而成名之后,收入與那些一夜成名的影視明星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他們為什么要有這條路呢?以他們的天賦走演員的路應該不成問題。
熱愛,對京劇藝術的熱愛,是他們最大的動力。有些事情確實與錢無關。
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呢,我個人提點不專業的建議:
一是加強推廣和引領,上到國家層面的文化管理部門,下到各種自媒體平臺,應該多鼓勵、推廣古典文化的傳播,這是提升民族素質的必要舉措。
二是建議廣大朋友們逐步培養自己對古典優秀文化的興趣。京劇確實是一門值得欣賞的優美藝術,你一旦喜歡上了它,就會發現,它能帶給你無以言喻的精神享受,而且能夠提升你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品味。
京劇的精華在唱腔,大家可以從一個段落入手,比如在網上搜鎖麟囊,大致的了解劇情后,可以直接聽“春秋亭”一段,或“三讓椅”一段,這兩段是全劇的精華,唱腔,唱詞,身段,兩個女子的互動,簡直太優美了太精彩了。
三是京劇本身的改革。我這樣一說,老戲骨、名家、權威人士肯定會反對,但這卻是勢在必行之道。我分析大多數人不愛看京劇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京劇的劇情推進過慢,以《鎖麟囊》為例,我最愛看的就是“春秋亭”和“三讓椅”兩段,至多再加上“后花園”和“結尾”兩段,但這四段在整個劇中占據的時間還是太短了,連接、過度的戲份太多了,影響了整個節奏的進度,很多人還沒看到精彩的地方就哈欠連連了。
所以,京劇至少要在壓縮上做文章,壓軸的精彩唱段不動,大幅度縮減連接、過度的橋段,讓它盡快觸碰到觀眾的興奮點上。至少要弄出個普及的樣本來試驗一下。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朋友們,當你們在品嘗了太多的快餐文化而稍有消化不適之際,能否嘗試著去品味一下高雅文化呢,或許會得到一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