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美國的公共汽車的自行車架在車頭而不是車尾?
在美國大部分人都很少會選擇乘坐公交車 ,很多城市的公交車也不像國內(nèi)的條件,每輛車的環(huán)境也都不太好,設(shè)備陳舊,車次也很少,基本上要等上半個小時才會有一班車,也許是生活節(jié)奏比較慢,連公交車的速度也很緩慢。
其實看洛杉磯地區(qū)的地圖,公交其實展示的很全面,基本上所有的社區(qū)都可以通過公交車到達。
很多外出工作者,在洛杉磯東部和南部比較低收入的地區(qū),都會坐車到收入比較高的西部,比如一些花匠,保姆類型等服務(wù)類型一些職業(yè)工作者,一個保姆可能一天就要連續(xù)去幾戶人家內(nèi)工作,沒有條件自己開車,就只能乘坐公交車,而高收入地區(qū)的公交服務(wù)比較不完善,車次也很少,這些人則每天需要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去到自己工作的地方,非常消耗精力。
之前有一篇關(guān)于公交車的文章
《種族,階級,與在美國坐公交的污名》
Race, Class, and the Stigma of Riding the Bus in America
在洛杉磯,92%的公交客戶是黑人和拉丁裔,家庭年收入1.2萬美金。
收入較高的人都會選擇自己開車,在美國人眼里,做公交車是收入低的人選擇。
Los Angeles Public Transit Access Top Among Major Metropolitan Areas, Besting Even New York
表示在洛杉磯,99%沒有車的家庭住在公交站附近,可是平均每次坐公交得坐90分鐘。
記得有一次坐公交,出了downtown感覺特別荒,美帝大農(nóng)村那種感覺,然后上來很多有色人種都又高又壯還紋著花臂(沒有人種歧視和紋身歧視的意思,如有冒犯見諒)。不知道為什么車內(nèi)的氣氛當(dāng)時很詭異,心里當(dāng)時就特別慌特別害怕,又瞄到了車上的小告示 No wepon。感覺很有可能下個人進來端著槍就要對車內(nèi)掃射了,我連裝死的位置都想好了。
美國的公共汽車前面都有一個自行車架,可以放兩輛自行車。經(jīng)常看到有人推著自行車等車,汽車來了,就徑自將自行車放到架子上,然后上車,這個真的是一個非常人性化的設(shè)計。
美國對老人和殘疾人照顧也是非常周到。
美國的公車都有一個升降裝置,在國內(nèi)旅行的大巴上才偶爾可以看到。在行動不便的老人或乘輪椅的殘疾人需要上公車的時候,司機就會把升降板降到和地面水平,等老人或載有殘疾人的輪椅上到升降板上后,司機再把板子升起來,這樣老人和殘疾人不用費力也不需要幫助的情況下就可以上公車了。
上了車后,司機會把車內(nèi)前放的坐椅翻上去,給輪椅騰出地方,再用專門的鏈子把輪椅固定住,這樣車開起來后就比較安全。等下車的時候,司機再把鏈子松開,升降板降下來。這樣一個來回一般也都要5-6分鐘。有時候坐輪椅的殘疾人操作不好,總是上不來,耽誤的時間可能更多。要是有急事的人可能會等不及。但從來沒看過有人因為這和司機或其他的乘客抱怨,大家看起來都很理解。
在美國坐公交,大部分的人上車時,都會與司機打招呼,或者互相點個頭。下車時,都會對司機說聲謝謝、再見、辛苦了之類的話,而司機也會予以回應(yīng)。這或許是中美文化的不同吧,拋開什么層次的人會做公交車這個概念,還是可以去感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