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植被分布規律?
1 、植被水平分異
(1)山頂的邊緣效應。
在丹霞山頂的斑塊中,山頂邊緣一般土層薄或巖石裸露,生境惡劣,植被類型一般為干旱灌叢、草叢或地被層。在景觀生態學中邊緣效應是由于兩側不同的生態系統影響形成的,形成斑塊之間的過渡帶。在丹霞山塊的頂部也有這種過渡帶,但這種過渡帶是由平緩頂部向光滑齊削、無生產力的陡崖坡的過渡。它不同于斑塊間物種和生境的交叉傳播漸變,而是由于山塊呈孤立狀態,在山頂的邊緣存在“生境突變”,從而影響物種邊緣與中心不同的植被類型。
(2)孤立山頂植被的環狀結構。
丹霞山塊孤立山頂由于特殊的生境條件形成了植被的特殊分布格局。山頂斑塊的生物量和物種多樣性,表現出從山頂中心向外圍逐漸減少,群落層的高度從中心向外圍逐漸降低的特點。
(3)溝谷地帶的水平分異。
在中國東南部亞熱帶丹霞地貌溝谷中,一般生長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但其崖下坡頂與坡腳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在偏南向開口的半封閉型谷地,一般會存在坡頂偏干性的灌叢-森林帶、坡腳偏暖濕性的溝谷雨林層片及局部谷底濕地。因此,在平面上呈現出隨地形變化的復雜植被類型圖式。在丹霞山內,許多峽谷中有串珠狀分布的小盆地或寬谷-峽谷組合,溝谷中常常生長著片狀華南省藤群落,常見樹木板狀根、氣生根、莖花現象和植物絞殺現象,大型木質藤本纏繞,被稱為“溝谷雨林”。
2.植被垂直分異
(1)山頂效應與溝谷效應。
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塊高聳,陡崖圍合,山頂土層較薄,保水性差,通風良好,陽光充足,蒸發量大,導致山頂物理性干旱,發育耐旱的植物群落。而丹霞坡麓、溝谷和小盆地往往被山塊圍合,溫度較高,水分充足,故往往形成濕熱的小環境,可稱為“熱島+濕島效應”,發育偏暖濕的植物群落。
(2)山塊上的垂直分異。
亞熱帶丹霞地貌山頂常見的植被類型是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或硬葉灌叢;在巖壁上發育懸崖植被,一般是極耐旱、耐貧瘠、短命的植物或地衣、藻類低等植物。懸崖實際上構成了山頂植被和山麓植被的突變帶,可見其垂直分異是由于懸崖造成的。
(3)崖下緩坡植被分異。
亞熱帶丹霞地貌坡麓上從高到低可出現偏干性的灌叢-森林帶、偏暖濕性的常綠闊葉林帶和溝谷雨林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