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人培養孩子學習編程代碼的行為?
謝邀。
----------------------------------------------------------------------------------
先關注,后收藏,總有一天用得著。
----------------------------------------------------------------------------------
1. 編程能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
編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覺得主要能培養這些能力:
1) 構思能力。編程是一種“先寫劇本,后看結果”的活動,這要求孩子先在腦子里進行構思并模擬出結果,然后再實際驗證結果是不是符合預期。這是一個“異步”的過程,對于這種“都得事先想好”的方式,孩子一開始是不適應的,因為這違背他們的直覺。我見過很多父母給孩子買“迷宮書”,其實走迷宮也包含這個要素,有的孩子會先在腦子里走一遍,然后一次性下筆把路線畫出來,這就是一種構思和模擬能力的體現。
2) 邏輯能力。編程需要考慮到各種情況,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選擇(分支),而且各個分支之間不能重復,也要避免遺漏某一種可能性造成程序的異常行為。在邏輯思維中有個詞叫做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思就是“相互排斥且整體完備”,也就是“不重復,不遺漏”。這是邏輯思維中的一個重要原則。舉個例子,交通信號燈有紅、黃、綠三種狀態,如果你在寫程序的時候只考慮了紅燈和綠燈的情況,沒考慮黃燈的情況,那就不“完備”了。此外,條件還會涉及到“與”、“或”、“非”等邏輯操作,比如說,“當信號燈為紅色或黃色時”和“當信號燈不是綠色時”這兩個描述應該是等價的,這對于孩子來說都是非常好的邏輯訓練。
3) 模式識別能力。在編程中我們經常需要發現一些“可以重復”的單元,然后讓計算機去重復它。舉個簡單的例子,計算(1+5)×4相當于(1+5)+(1+5)+(1+5)+(1+5),其中每一個(1+5)就是一個可重復的單元,或者說是一種模式(pattern)。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模式并不都是顯而易見的,有些模式是隱藏的,或者需要一定的變換才能出現的,這些都考驗孩子觀察力和識別力。
4) 分解問題的能力。一些復雜的問題都可以分解中等的問題,中等的問題還可以進一步分解成小問題。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問題的分解是非常重要的,編程中我們也經常需要使用這樣的方法。舉個例子,比如要造一輛汽車,我們先要把汽車分解成很多小的部件,比如發動機、變速器等,這些部件還可以繼續分解成更小的部件,我們需要先造好每一個小部件,再把他們組合起來變成一輛汽車。
5) 調試除錯能力。任何工作都無法一蹴而就,是人總會犯錯誤,程序運行起來發現不對有問題,這時需要孩子能夠找到出錯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將它改正。這里面包含的能力很多,比如抗挫折力、觀察力、專注力等等。
總之,通過學習編程所培養的能力并不只是適用于編程,而是可以在很多方面派上用場。
關于不同年齡段學些什么,我只能大致給點建議:
4~6歲:玩一些編程小游戲,比如用指令控制一個角色到達終點,繞過一些障礙物,用循環來完成重復任務等等。我家哥哥玩過的不錯的游戲包括:Box Island、LightBot Jr.等。7~9歲:用一些可視化編程工具來完成一些復雜的任務,比如Scratch、AppInventor等。也可以挑戰一些復雜的編程游戲,比如Cargo-Bot、Human Resource Machine等。10歲+:學習一種真正的編程語言,比如Swift、Python等,嘗試編寫一些軟件,初步學習算法、數據結構以及面向對象編程。也可以嘗試一些硬件編程,比如用Arduino做個小機器人。上面這個建議中,我認為對于接受度好的孩子,可視化編程的部分可以跳過去,那個不是學編程的必經階段。或者這么說,如果你是7~9歲才開始入門的,那么用Scratch之類的東西沒問題,如果你4歲已經入門了,那么不必按部就班地上Scratch,直接奔著Swift、Python這種正經編程語言去就可以了——就好像學自行車不是一定要用輔助輪一樣,有些孩子不用輔助輪反而學得快。
關于書,我只看過兩本,一本叫《Scratch少兒趣味編程》(這本書最近還出了2),一本叫《父與子的編程之旅:與小卡特一起學Python》,都是國外引進的書。其他的書歡迎大家推薦吧,我只能說我看得比較少。
3. 家長不會編程,怎么教孩子學?
說實話,就4歲孩子玩的那些編程游戲,再不會編程的家長,看一眼也都能玩,怎么可能智商還不如4歲的娃呢?所以就啟蒙來說,我不相信哪個家長不能勝任,主要有沒有興趣和時間。當然,到了正經學編程語言、算法和數據結構這些東西的階段,如果家長不會編程,那肯定是輔導不了了,但反過來說,到了這個階段,孩子都可以自主學習了,也可以通過交朋友、參加興趣班等方式來學。
4. 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一些編程培訓機構,要不要讓孩子去上?
目前編程培訓相對于美術舞蹈之類的培訓機構相對較少,主要原因也是老師相對比較少,市面上出現了一部分培訓機構,能力參差不齊,要多對比多嘗試。
5. 學編程是不是一定要數學好?
首先應該搞清楚的是,數學和算術是兩碼事,孩子對數字敏感不敏感,會不會做加減乘除,跟能不能學好編程關系不大,跟能不能學好數學關系也不大。
編程和數學確實是相輔相成的,因為編程所需要的很多能力和數學所需要的能力是相通的,比如邏輯完備性、模式識別等等;編程中的一些概念也是來自數學,比如函數;而到了學算法的時候,就會用到更多的數學思想和工具;至于最近特別火的機器學習,那更是純數學模型。
對于這個問題,我只能說,編程和數學應該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學編程有利于更好地學數學,而學好數學當然也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學編程。
6. 學編程要花很多時間在屏幕前,擔心影響視力怎么辦?
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個誤會。
近視的最大影響因素在于基因,環境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在環境因素中,目前認為相關性(并非因果性)最強的是戶外活動時間,戶外活動時間長有助于減少近視的發生率,這可能和陽光的刺激有關。除此之外,無論是看書的距離、姿勢和時間、光線的明暗,以及電子屏幕的使用,都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和近視的發生率有關,網上的很多文章其實都是嚇唬人的,或者是犯了因果倒置、選擇偏見(cherry picking)之類的邏輯錯誤。
因此,只要不是戶外活動,無論是看書、玩玩具還是使用電子設備,這些都是劃等號的,如果說認為看書就是比用電子設備要“不傷眼”,那只能是自欺欺人。我家不限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基本管夠,中間提醒休息,但會確保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
7. 有哪些編程方面的比賽?
最有名的當然是國際信息學奧賽(IOI),這是僅次于國際數學奧賽的規模第二大的國際青少年學科競賽,也是編程領域最高級別的國際比賽。在中國有相應的國家信息學奧賽(NOI),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時候也參加過,成績一般(算法沒學好嘛)。這項比賽是偏重算法的,對數學的要求也比較高,但如果在NOI中拿獎,就會被很多一流大學mark。
除了編程比賽,還有很多機器人方面的比賽,不過我沒太仔細了解過。我所知道的大概就是樂高贊助的國際機器人奧賽(IRO),中國應該也有相應的國內比賽。機器人比賽考察的能力更寬泛,但對算法的要求就比較低——或者說,信息學比賽更偏重Science,機器人比賽更偏重Engineering。至于大學會不會關注這類比賽,我就不清楚了。
比賽不是學習的目的,如果有能力的話去挑戰一下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