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么?
我是79年的,八十年代真的很苦,沒有肉吃,玉米餅子蘸鹽水是我的餐桌噩夢,而且那時候一天只有兩餐飯。童年的我一直認為,一天兩餐是正?,F象,如果偶爾有晚餐吃就是奢侈。
01:父親買的一罐辣椒醬,那美味,是我童年里永不磨滅的美好回憶。那年收成特別差,那年的春天,日子格外難過,沒有白面,只能吃玉米餅子,沒有菜,連辣椒大蒜也沒有,就用生的井水,放點鹽,滴幾滴油,這樣的鹽水就算是菜了,每天玉米餅子蘸鹽水。
后來父親到處打聽,打聽到了一個外出打工的機會,跟著一個遠親去遠方做建筑工。母親賣了一只小羊,給父親做路費,父親那次破天荒地去集市上買了一罐辣椒醬回來。
那年我八歲,我是第一次吃到買的辣椒醬,真好吃,加上已經好多天都是蘸鹽水了,我們姐妹幾個都很饞,三天就把一罐辣椒醬吃完了。
母親說:“等你爸打工回來掙了錢,再給你們買一罐辣椒醬?!?/p>
從此,每天蘸鹽水的日子里,多了甜蜜的盼頭,盼著父親打工回來。
然而,一個月后,父親背著鋪蓋卷回來了,胡子拉碴的,他的刮胡刀在車站被偷了,所以一直沒有刮胡子。
也沒有帶來我們想象中的好吃的,被工頭坑了,一分工資也沒有給。
最難熬的春天,媽媽總是在摸摸我的背:“一到春天,這都餓瘦了!”因為我挑食,不愛吃玉米餅子。即使媽媽再怎么哄我也沒有用,媽媽總是這樣哄我:“吃玉米餅子長得高,你看,玉米比小麥高那么多!”然而我吃了那么多年玉米餅子,終究沒有長高。
02:八十年代,我們那里的農村大部分人家是兩餐制。現在人們一日三餐是常態,有時候還要加上下午茶和夜宵,但在八十年代的農村,很多地方都是兩餐制,我們老家就是如此。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鄰居新娶個媳婦,剛和公婆分家,那個媳婦比較講究生活質量,每天一日三餐準時吃飯,冬天也如此。
我媽不但不夸獎那個媳婦勤勞能干,反倒嘴巴一撇:“真是不會過日子,農忙時吃晚餐就算了,冬天沒事干,吃什么晚飯!”
那個時候,家家燒柴,誰家煮飯沒,鄰居一目了然,一煮飯,廚房上面就有炊煙。
當然家里要是養豬的話,即使冬天晚上也要給豬煮豬食的,有時候晚上覺得餓,就在給豬煮豬食的時候,撈一塊里面的地瓜吃。每年都種地瓜,存一地窖,人吃,也喂豬。
冬春農閑時節,大部分人家基本不吃晚飯,中飯煮得晚一點,到了晚上也不覺得怎么餓。
夏秋農忙時節,白天長,又要干活,晚上肯定會餓肚子,但也很少煮飯,基本都是吃早上的剩饅頭加一頭生蒜頭,或者中午的剩面條。
實在沒有得吃的了,偶爾才會煮個晚餐。
03:大部分人家還做不到整年吃細糧,每年都要在冬春時節,青黃不接時,吃上幾個月的粗糧。當年,我們那邊的田地普遍有種樹,不知道在哪里聽到的消息,說種樹不影響糧食產量,能多一項收入,于是家家戶戶都在田地邊上或者中間種上一行兩行泡桐樹。
于是糧食得不到充足的光照,自然不可能高產,加上每年都要交不少的公糧,剩下的小麥基本都不夠一家人吃。
由于沒有地方打工,一家人全靠土地生活,秋季種的棉花收入也寥寥無幾,供應一家人的整年的花銷和下一年的投資。
也根本沒有余錢去買細糧,于是秋季種的玉米只能走上餐桌代替小麥。
玉米餅子就成了我童年的噩夢。
每年一到冬季農閑,玉米餅子就開始上了餐桌,哪怕過年,也要吃玉米餅子。每年過年,我們都會蒸很多饅頭,但也要蒸玉米餅子,過年就除夕,初一和初二,這三天不吃玉米餅,初四開始玉米餅就上餐桌了,白饅頭只在來客人時吃。
冬季還有菜吃,秋季儲存的蘿卜白菜,腌制的豆醬咸菜,日子還好過些。
到過了春節,蘿卜白菜基本吃完,即使還有殘留的一些也開始壞掉,蘿卜開始空心,白菜開始壞心。
所以春季二三月是最難熬的時節。大部分時間都是玉米餅子配搗辣椒或者大蒜泥。
更慘的境況,連辣椒和大蒜也沒有了,于是就用水泡點鹽,滴幾滴油,玉米餅子蘸鹽水吃。
那年頭,除了收麥播種這種典型的農忙辛苦季節,基本都不會去買菜的,因為很多人家連買鹽都困難,靠賣幾個雞蛋換點磨面買鹽錢。
04:青黃不接的春天到了,物產豐富的夏天還會遠嗎?雖然春天是最難熬的季節,但是也很快就能熬過去了,即使在最難的春天,也依然有不少的美好記憶。因為吃的匱乏,野菜就要登場了。
“正月茵陳二月茼,三月茵陳當柴燒”,正月二月,我們會去田里挖一種野草,方言叫蒿蒿棵,據說就是中藥中的茵陳,可以拌面粉或者玉米粉蒸來吃,很美味。
但也就只能吃十天半個月左右,過了時節就老了,只有嫩嫩的好吃。
而且,田里的草并不多,因為大家都靠田吃飯,家家的地弄得很干凈,生怕影響莊稼生長。當然還有薺菜。但薺菜更難挖,分布本身就很少。
春天最好吃的野菜當屬槐花和榆錢。
每到槐花和榆錢盛開的時節,總要好好解解下饞。
蒸槐花,炒槐花,蒸榆錢,榆錢窩頭,榆錢直接生吃也行啊,爬到榆樹上,捋到一把,直接塞進嘴里,也是清新的美味。
05:物產豐富的夏秋,是最幸福的季節。芒種過后很快收麥,收了麥子,就昭示著一年最幸福的日子來了,不管窮富,家家餐桌上都換上白白胖胖的大饅頭,地里種的各種蔬菜也開始登場,蘿卜白菜,豆角辣椒,茄子番茄等,每家的田間地頭都會有種各種各樣的蔬菜。
僅僅有白饅頭吃已經是美味,再配上各種蔬菜,用我媽媽的話說,家家戶戶,油鍋滋拉拉的,日子美得很。
06:再怎么幸福的夏秋,和肉還是幾乎無緣的。八十年代的農村,肉和過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年僅有兩次必須吃肉的節日,一個是春節,再一個是冬至。
冬至一定要吃餃子,我們的風俗,說是冬至這天要是不吃餃子,耳朵就會凍掉的。所以冬至買肉包餃子也是一種習俗,再怎么窮,哪怕買上半斤肉也要過這個節。
春節就是吃肉的黃金時節了,如果說冬至節,還有個別人家悄悄的不買肉,包個白菜餃子,那么過年則必要吃肉了,因為過節要串親戚,來客人不上點肉說不過去。
有一年,一家鄰居大嬸和我媽媽哭訴,說過年就買了七兩肉。
除了過節,根本不存在買肉吃的可能。
但孩子們還是可以有機會解饞的。那就是家里的雞鴨領盒飯的時候。
家家都有養雞鴨,難免的,有些雞鴨會生病,現在的說法,所有的病的動物都要無害化處理,那個時候,幾乎都會拿來吃掉,哪里會舍得扔掉的呢?眼看著孩子們一年到頭沒有肉吃,都會拿來吃掉。
有一年,我家養了好多雞,剛好又遇到雞瘟流行,隔三差五的死,后來還剩下十只雞,也沒有保住的可能了,都還沒有成年,我媽媽一次性把剩下的雞都殺了,煮了滿滿一大鍋,那次的肉吃得真香真痛快啊,吃了好幾頓。
@張小蟬講故事幸福的夏秋季節過去,又是苦哈哈的冬春,一年又一年的輪回,這樣的苦日子直到90年代初才徹底改善。后來我們那邊重新分了田地,所有田里種的樹都全部砍光了,而且陸續地有了一些出門打工的機會,大家的生活也陸續好起來了,粗糧徹底走下了餐桌。粗糧再次出現在餐桌上的時候已經是多年以后了,人們開始講究養生,重新認識到了粗糧的好處。
然而,吃怕了玉米餅子的我,直到如今,對粗糧都有著發自胃底深處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