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何要選光緒接替兒子的皇位?
光緒原本只是一位王子,父親是道光的第七個兒子醇親王奕譞。他生于1871年,由堂兄同治皇帝賜名載湉?!皽彙弊值谋疽馐撬ㄆ届o,但誰也沒想到,在載湉四歲時,他平靜的生活驚起波瀾,命運也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黃瓦紅墻、守衛森嚴的宮廷出現一場噩耗,年僅十九歲的同治皇帝英年早逝。具體死因,官方說天花,民間說因尋花問柳而染上不治之癥。
清朝的皇位繼承,遵循的都是父死子繼。由于同治皇帝既無子孫,也無兄弟,這就就給皇室留下一個難題。皇位由誰繼承,權利如何運作,都成了必須立刻解決的問題。于是,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至養心殿西暖閣開會。接到通知的人都清楚,這是一場關乎大清國運的會議。
在同治去世,皇位空缺的情況下,按照傳統慣例,應該是為同治皇帝立嗣,然后由嗣子繼承皇位。古代宗法原則是:
“立嗣之事,其法擇胞兄弟之子以為嗣,次則擇從兄弟之子?!?p>也就是說,如果自己沒兒子,要立嗣,首選就是親兄弟的兒子,其次是叔伯兄弟的兒子,總之,盡量選擇血統相近的人。同治無親兄弟,若為他選擇嗣子,只能在“從兄弟”里面選。同治是“載”字輩,他的下一代就是“溥”字輩。當時“溥”字輩只有兩個人——溥倫和溥侃,為道光皇帝長子奕緯之孫。
然而,奕緯去世時,年僅二十四歲,沒有留下子嗣。咸豐上位后,不忍兄長無后,就從宗室中選擇載治,過繼給奕緯。因此,載治的血統并不是近支皇族,其子溥倫和溥侃也只是名義上的道光后人。
如果立溥倫或溥侃為皇帝,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這些道光諸子絕對不會接受,兩宮太后也不會同意,因為她們是道光的兒媳婦,有責任維護道光的帝王世系。
西暖閣擇立新君的會議開始后,立“溥”字輩分決議,很快就被否決。因此,就只能從同治的平輩中選人,也就是回歸“兄終弟及”。按照這個思路,可選范圍就擴大了,比如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都有兒子可供選擇。其中,恭親王的兒子載澂已成年,爵位是貝勒,比較有競爭力;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四歲。
根據《翁同龢日記》的記載,當時軍機大臣與慈禧在此問題上發生過爭執。
“(慈禧說)此后垂簾如何?樞臣中有言,宗社為重,請擇賢而立,然后懇乞垂簾?!?p>太后垂簾聽政的前提是皇帝幼小,慈禧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立小皇帝。樞臣,即軍機大臣說立賢,言外之意是就是要找個年長的,因為小孩子無法用“賢”與“不賢”來評價。但考慮到慈禧的地位以及權力欲,軍機大臣也適當退讓,依舊說垂簾。當時的軍機處,以恭親王為首,軍機大臣都是他的親信,所謂立賢,其實是為恭親王之子爭取機會。但慈禧與恭親王是對手,肯定不愿意他兒子繼位;何況,恭親王之子是個典型的紈绔子弟,難堪大任。因此,慈禧又說:
“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愿,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既定,永無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聽——《翁同龢日記》”慈禧將“擇君”改為“擇嗣”,而且是為咸豐擇嗣,這就是將國事變為家事。此言一出,軍機大臣啞口無言,因為咸豐的家務事,外人難以干涉。接著,慈禧宣布,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咸豐為子,入承大統。一場擁立新君的大事,被慈禧輕易解決。聯想到歷史上皇位爭奪的殘酷性,慈禧的決斷,可謂漂亮。慈禧為何要選擇載湉?
一、兩人關系,親上加親。如果選“溥”字輩,慈禧就是太皇太后,一來關系疏遠,二來“垂簾聽政”的合法性就沒了。因此,只能選擇“載”字輩。載湉是慈禧妹妹醇親王的福晉所生之子,相比其他“載”子輩的王子,載湉與慈禧關系更近,既是她的侄兒,也是她的外甥,可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年紀尚小,便于控制。載湉繼位時,年僅四歲,等到他正式親政,還有十多年的時間,因此,慈禧就能繼續垂簾聽政,掌控朝政。此外,小孩子便于教育,也更容易培養感情。
秋媚說:光緒能成為皇帝,完全是慈禧運作,而這一切的出發點,全部是她的權力欲所驅動。光緒雖是帝王,但他的個人意愿是無效的,從始至終,他都是老佛爺的“提線木偶”。